□沈群英
每年,幼儿园都会有新生入园。面对一张张稚嫩、可爱、陌生的面孔,不禁会思考:我们不仅要认真对待孩子在幼儿园3年的学习生活,还要考虑他未来的30年,那么,学前教育阶段能做些什么从而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呢?我想,“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或许值得广大幼儿园及教师借鉴。
“一个都不能少”,体现在润雨无声般的环境创设中。在我所任职的东阳市实验幼儿园,每天放学后都会看到流连于幼儿园的孩子们。特别是位于教学楼四楼的“艺海小镇”,这是他们最喜爱的地方。此处由教室过道改造而成,模拟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里面有超市、银行、小卖部、医院、茶馆等。每到活动时间,“艺海小镇”就会热闹非凡,孩子们有的穿上警服、有的穿上白大褂,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职业角色。而设置在一楼走廊上的“游戏一条街”,又呈现了另一番生动景象,孩子们有的戴着安全帽在“木工坊”里锯木头、拧螺丝,有的在“女工坊”里织布、绣花……在这样的情境下,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可以在真实、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并逐渐意识到那个独特的“我”。另外,每个班级都设有开放式的图书角。温馨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可以在入园、离园、区角活动、自由活动等不同时间段,感受阅读的愉悦。
“一个都不能少”,还体现在以游戏为载体的教育活动中。例如,在历时一个月的科技节上,每一个孩子及家庭成员都会参与其中。他们在参加开幕式、闭幕式及科技游园活动的同时,还进行科学大调查、亲子创意制作、科学大观影、科学知识竞赛等游戏。内涵丰富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上台或亮相的机会,也给每一个孩子都带来了独特的经历与体验。
“一个都不能少”,更应该根植于幼儿园教师的心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用爱心和诚心去帮助每一个孩子,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成就最好的自己。幼儿园在举办节庆活动时,总是会减少单人表演,增加集体表演;升国旗的小旗手数量有限,那就增加升园旗项目,让更多孩子感受升旗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校园广播站,可以让相对腼腆的孩子去发声,增强自信;每个孩子轮流担任礼仪小天使,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为孩子们打造这些适宜的平台,就像在一张张白纸上增添缤纷的色彩,助力他们个性化成长。
除了“孩子一个不能少”,还要倡导“家长一个不能少”。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幼儿园,更离不开家庭,只有建立并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格局,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在各项活动中,幼儿园不妨给家长留一个“角色”。譬如,在环保主题活动中,鼓励家长一起参与,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带动一个城市”,间接推动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这恰恰也是教育的一种辐射功能。如何让每一个家长都真正进入教育过程,更好地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我园开启了家长参与式服务项目管理,通过家访、家委会值周、节日教育活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爸爸老师日、主题家长会、父母茶座、家长参与评优等方式,充分发挥家长智慧,增进家园互动。
(本文作者系东阳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