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1月19日 星期

知识怎能“活”起来
《国家宝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省特级教师 朱向阳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最近火了。过去,文物只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是鉴宝节目中“真假鉴定”和“价值几何”的看点,就如同教学中只“重学业成绩,看能考几分”一样,不那么讨人喜欢。而在《国家宝藏》中,文物“活”了,变得鲜活生动、跌宕刺激,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演绎”的文化传奇,让许多人包括中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给我们的课堂带来许多启示。

一、亲师信道,微课学习,因为拨动而苏活

文物不会说话,历史人物也无法复活,如何让大家通俗易懂地了解文物?节目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来讲述、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戏剧化的演绎让文物“活”起来。同样地,学生学习数学也是“亲其师信其道”,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微课学习,也应该发挥好主讲人这个角色的价值。微课录制者往往以“数学行家”的身份出现,其录制的微课紧扣知识要点、学习难点、认知关键点,为学生学习解惑答疑、凝练提升、触类旁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资源。微课能反复观看,能选择观看,能按需观看。微课录制时如果注意演绎的故事性和生动性,就能更好地拨动学生心弦,盘活学生认知潜能,促进思维的成长。

二、旁征博引,分享教学,因为生动而灵活

文物不是单独存在的,其价值也并非凭空而生。同样的东西,出现的时代不同,价值悬殊;出身出处不同,价值迥异;关联的背景故事不同,价差巨大。不同的学生因为学习基础不同,认知能力有差异,对相同的问题关注的角度就会不同,认识和理解的水平就有差异。这就需要相互合作,在交流和分享中互补互进。

分享就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课堂学习中,在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和同伴交流思考的过程、发现的结论、产生的困惑、学习的感悟,分享智慧、“互换思想”,从而启迪和帮助集体中每位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爱屋及乌,数学史话,因为心动而鲜活

与文物相关的史料故事和物件,其所承载的文明和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往往能唤起大家的热情,也能更好地促进大家对文物的了解和价值认知。同样地,数学学习中,有的知识比较单调乏味,有的方法很抽象生涩,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道探究其出处,挖掘和知识方法本身相关的史料故事和缘由过程,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会因此变得鲜活而生动,学生对其理解也会更深刻、掌握更全面。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解数学的必由之路。从祖冲之到笛卡尔,从《九章算术》到《解析几何》,从我国的七巧板游戏到欧拉的七桥问题……都应成为催生学生爱上数学的缘由和动力。

四、跨界互动,拓展整合,因为旋动而盘活

文物往往凝聚着人文社会、物理数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信息,集市井风情、诗情画意、精工技法、传承创新、时代文化等于一体。因此,一件稀世珍宝的价值要得到大家的认可,需要从众多不同的领域、角度去审视、剖析,跨界互动,互为映衬。数学学习也不能局限于一科的界限,同样需跨学科整合。只有调动多元学习方式、整合多学科内容,数学学习会变得更开放、更灵活、更智慧。

项目教学,能很好地实现这种需求和目标。可将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创设真实的问题解决场景,交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处理。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问题的解决和回答中,学生调动综合的知识技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激活静态的各科知识,提升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契合新生,智能科技,因为异动而复活

《国家宝藏》既满足了50后到80后这些“传统人”的需求,也契合了90后到10后这些“网络原住民”的心理。既很古很传统,又很潮很时尚。同样地,数学的教学既要发挥传统媒介、手段的作用,追求教学的扎扎实实,更要发挥智能媒介、技术的优势,实现学习的灵活智慧。

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移动教学等,都是搭建智慧课堂、实现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的很好载体。学习要打破时空的界限,能随时随地发生;学习要打破时效的局限,能精准有效地进行。课堂既要很朴实很扎实,也要很科技很时尚。

尊重学习者的权利与地位,激活学习者的求知欲与认知潜能,让课堂“动”起来、知识“活”起来,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学习才能成为成长力量!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