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1月19日 星期

伢儿从“逛”庙会到“办”庙会


□本报记者 朱 丹

通讯员 林千惠

1月13日,杭州市紫阳幼儿园的孩子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紫阳小伢儿庙会,他们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认真地做着自己的“小买卖”,而逛庙会的人们更是兴致勃勃。细逛一圈不难发现,20家庙会“商户”都散发出浓郁的杭州传统民俗文化气息:这里不仅有大宋沙包、鼓楼小馄饨、武大郎烧饼、河坊街定胜糕、葱包烩儿、御街花生酥、状元面馆、西湖猫耳朵等本地传统美食铺,而且还有燕春里剪纸、宋城影楼、太庙灯笼铺、面人徐、拉大片、吴山茶楼等民俗文化商户。

地处紫阳山麓、创办于1958年的紫阳幼儿园是一所不折不扣的“老杭州”幼儿园。自2008年以来,该园更是致力于“吴山文化”童心体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该园依托周边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与家长、幼儿共同开展“吴山文化”主题实践、环境创设和“小河坊”特色游戏,让幼儿在丰富、自然、真实、开放和多层次的认知及探索空间里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交往互动。副园长唐亮介绍,作为园本课程中的一项特色活动,紫阳小伢儿庙会的目的恰恰在于,让孩子们在真生活、真体验、真经历中进一步感受和触摸传统文化,这也是“吴山文化”和杭州传统特色教育的别样体现。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小伢儿们从“逛”庙会变成了“办”庙会。虽然仅仅一字之差,但道出了“吴山文化”童心体验课程实施过程中追求的一个理念——“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

那么,如何在庙会中体现儿童立场?让孩子们成为庙会真正的主人,自己操办庙会。于是,一系列活动就这样产生了。在“我心中的紫阳庙会”讨论中,该园每个班级的孩子都参与策划了本次庙会,他们绘制的设计图里不仅有舞龙、敲鼓、杂技等富有“年味”的表演,还有亲子游戏环节。因此,本次庙会开场表演节目——“喜庆锣鼓”和“欢腾舞龙”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在庙会商户工作人员竞聘上岗时,孩子们基于平时“小河坊”社会体验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游刃有余地竞聘摊位老板和伙计。各个庙会商户确定工作人员之后,家长志愿者、民间艺人共同帮助孩子,一起设计宣传招牌、讨论布置摊位。

有意思的是,本次庙会活动的资金需要孩子们自己筹备。幼儿园前期发放倡议书,请每户家庭自行讨论如何赚取10元钱来换取庙会游戏币。之所以要策划这样一场“赚钱”活动,是因为幼儿园希望幼儿明白收入与劳动息息相关。而孩子们也借此意识到,不能做一个只懂得享受的“消费者”:中二班王君溯打小工翻袜子大约300双,挣得10元钱;小二班蒋天昊以拍摄视频的方式来兜售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最终有人出价18.88元用红包购买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作品;中二班、小四班的孩子们通过积攒矿泉水瓶、理废报纸等方式来赚钱……不仅如此,这次庙会的伴手礼也由孩子们亲手制作。任何人只要参与庙会猜灯谜活动并猜对,就能够获得一枚“紫阳书签”,用手机扫一扫书签还能听到孩子们录制童谣的音频或看到他们的视频。

“这样的庙会让孩子体会到了强烈的参与感,也提高了孩子的沟通与交往能力。”该园大四班张悠然的家长认为,通过近3年“吴山文化”童心体验课程的学习,孩子利用角色扮演进行社会体验和互动交流,点燃了其对杭州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四班顾花语的家长感叹:“一场庙会连接了两代人的童年。杭州的特色小吃、‘老底子’的美好记忆等传统元素,就这样润物细无声般地浸润到了孩子的心里。”

8年来,园长孔英萍和教师团队一直围绕着“如何让看不见的文化真正落地”开展探索。“我们希望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事、物互动,从细微之处着手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建构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孔英萍说,幼儿园还将继续深入探索庙会活动,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与幼儿、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