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梦甜
2017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优良品德、打造精湛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育人目标。11月下旬,浙江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推进会在绍兴上虞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核心素养成为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新风向”的今天,学校应该怎么做?核心素养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软着陆”?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核心素养是对“培养什么人”的追问
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江平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源自对当下中职教育质量的“不满”。一方面,中职生缺乏必备品质,如个人素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中职生缺乏关键能力,工业4.0时代,经济社会变革加剧,社会发展所需的岗位技能不断更新,如果人们没有不可替代的关键能力,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在程江平看来,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探讨我们今天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适应21世纪的社会。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余雨生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核心素养是中职生适应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其获得全面培养、成功就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关系到中职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中职学校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只有回答好了这一问题,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结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确立了“让每一个职教中心学生都成为社会尊重的人”的办学愿景,从人与环境、人与课程、人与职业三个维度提出了学生的“六有”素质,即要求学生做到手中有艺,腹中有墨,肩上有担,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脸上有笑。“立足于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观,学校的育人目标有了更为具体的落脚点,可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宁波职教中心校长张国方说。
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将最为基本的职业素养,排在诸项技能之首,称之为“第一技能”。“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行家里手,他们虽然学历不高,却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为令人敬佩的佼佼者,原因在于他们具备吃苦耐劳、敢打敢拼、敬业爱岗、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在校长何永刚看来,踏实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坚持顽强的意志、忠诚敬业的精神、团结协助的合作意识、按章办事的规则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良好的适应性、阳光般的自信、文明的举止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技能,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基于此,每天1800米的跑操、人手一本的“7S管理”学生手册、职业素养实践周等成了学校训练学生第一技能的常规动作。
培育核心素养
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如何培育中职生的核心素养?一些学校将核心素养等同于德育,一些学校则把核心素养视为关键能力。对此,程江平说道:“推进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绝不是简单地针对学生道德行为缺失而增加一些德育内容,也不是仅仅因学生岗位能力薄弱而提升职业素养,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来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并构建与此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11月中旬,衢州中专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心正式成立。这个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中心包含了创业教育、安全教育两大教育基地,改革发展教育、特色文化展示、榜样示范教育三大功能区,以及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工匠精神体验、身心健康促进等七大分中心。余雨生说:“中心将素养课程与活动资源融合在一起,全权交由学生负责运营,使得台前幕后都成为学生开展素养实践的平台。”诚如程江平所言:“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者的整合,而知识技能需在情境中获得,同样也只有通过在情境中的应用,才能形成能力和素养。”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校长高志刚深谙,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必须扎根课堂,依托课程。学校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以专业目标定位和优势专业为核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基于九大专业协同发展的三大专业集群,即餐饮服务集群、工程运行与维护集群、现代商务集群。所有课程建设和实施与日常生活和社团实践活动相融合,与行业、企业和产业发展变化相融合,与信息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相融合。
程江平强调,课程开发要强调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把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统整起来,让学生通过浸润式学习,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养。
评价改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杠杆
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性要求评价机制实现融合性、表现性和工具性的“三位一体”。基于此,将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实施,与当前的学科教学体系、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整合,实现由分科知识的评价向基于综合的认知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素养评价的转变,成了不少学校的用心所在。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建起多元化、全面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强调“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管理是学生自己的事”。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把评价的一部分权利交给学生,努力建构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一月一评,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依托学分制管理,学校允许学生进行核心素养课程的选择性学习,同时进行阶段性学分认证,学分达到20(每类课程2个学分),即可获得“西子素养证书”。与此同时,学校还依托智慧校园建设,构建学生成长数据库,形成一套从“抽象概念—工具测量—实证数据”的核心素养指标研究流程和范式,最大化地发挥评价机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功能。
自2016年起,金华市设计并开展了“5+1”中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人人赛。“5”指面向全市5个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比赛。“1”指面向全体中职生的“中文口语秀”比赛。“中文口语秀”由经典诵读、自我介绍、演讲等小项组成。每个赛项,由市教育局从各校相关专业的学籍系统中随机抽取5名学生参加。6个赛项均采用学生现场操作、评委现场评价的方式进行。例如,在自我介绍环节,由学生抽取5个自我介绍场景中的一个,准备1分钟后进行1~2分钟自我介绍,评委依据《自我介绍表现性评价层级表》对学生的现场表现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口语表达、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