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

把网络成果纳入中小学教师评价,如何?


□胡欣红

近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张东刚有关“网络文化成果能不能算科研成果”的表态,引发了舆论热议。

诚如他所言,任何成果,不管在哪发表,只要有正能量,对人有正面的促进、引领作用,都是好成果。评价应以内容为标准,不应以载体为标准。在“互联网+”时代,推动高校将网络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无疑是学术评价标准的与时俱进,对打破长期以来“唯论文论”“唯核心期刊论”的僵化评价取向有积极意义。

不止于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同样存在晋升评聘只认专业刊物的问题,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日,相关科研成果的认定也亟须变革。如果说大学教师的科研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那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应该更接地气。换言之,除了学科教学之外,更应该聚焦于教育常识、教育规律等内容的探讨。

现实中,很多中小学教师撰写网文、运营新媒体的热情十分高涨。许多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常常对某些教育事件和现象有感而发,写出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评论或教育叙事之类的文章,通过个人公众号或其他网络平台传播开来,获得良好的阅读量和美誉度。这样的文章,既可以同行切磋,共同提高,也可以引导家长和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可谓善莫大焉。

这类通过相关报刊或新媒体传播的文章,其影响力和所起的作用不亚于那些专业核心期刊。虽然篇幅字数远不及专业论文,但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没有一定的眼界和积淀,根本动不了笔。不少教师都感慨写学科专业论文可以信手拈来,洋洋洒洒,但写一篇短小精悍的千字评论,却常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

令人尴尬的是,这些生动活泼且与教育息息相关、富有生命力的文章,却因为不能与具体某个学科相对应,难以登上职称评审的大雅之堂。通常情况下,只有班主任评职称时可以“法外开恩”,允许有一篇“非专业”文章。在这种导向下,如果教师们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岂是教育之福?

随着观念的进步和认识的加深,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对论文的要求,已经呈现越来越宽松的趋势,对于教师科研、教学成果的认定更加全方位、更加科学。今年6月,人社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指出:注重考察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更加符合一线教师工作实际,探索以教案、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等教学成果替代论文要求。

既然研究报告、工作总结都可以替代论文,在新媒体时代,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又何尝不可?以笔者之见,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完全可以纳入德育系列,让有志者从初级一直评到高级。

在新闻发布会上,张东刚明确表示要发动更广泛的专业教师在网上提供正能量理论成果,是下一步推动网络思政的重要举措。职称评聘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基础教育能否顺势而为,尽快吃“螃蟹”,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