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

戏曲进校园:从“走进”到“融入”


□本报记者 曹可可

许仙与白素贞在断桥初次相会,阿庆嫂与刁德一在沙家浜斗智斗勇,杜丽娘与柳梦梅在牡丹亭互诉衷肠……在不久前举办的浙江省中小学艺术节上,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创编演绎了京剧、昆曲、婺剧等传统剧种的经典剧目,集中展示了我省各地各校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成果。

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到今年7月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学校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到今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在不断明晰的顶层规划指导下,我省多个学校掀起了传统戏曲传承的热潮。

嵊州市是越剧之乡,为了推动越剧的传承与发展,该市组织编写了《我爱越剧》地方教材,并邀请有关专家制定《嵊州市越剧特长生测试标准》,规定从2016年开始,考生唱越剧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相关测试,可以在中考中获得3分的加分。“嵊州的孩子学越剧的劲头很高,每年总会有五六百个孩子来报名,但最终录取的不超过100名。”越剧演员、嵊州艺术学校越剧表演专业教师章青青认为,嵊州的孩子学唱越剧已相当普遍,而加分政策能够更好地推动百年越剧在嵊州的推广。据统计,70余万人口的嵊州现在在中小学、幼儿园里学唱越剧的学生达7000余人,有41名学生获得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数量居全国县市前列。

实际上,嵊州对越剧文化的推广只是一个缩影。响应“因地制宜”的指导意见,我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不同的戏剧种类是不同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利用好当地的戏曲资源,一方面是因为资源相对丰富、便于开发,另一方面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历史风貌、增强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积极性。”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杜宏斌告诉记者。据了解,省教研室此前曾进行过有关浙江省戏曲进校园的情况统计,结果令人欣喜。“杭州的滩簧调,绍兴的莲花落,宁波的甬剧,台州的临海词调、上盘花鼓,义乌的道情等,目前都已经形成了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而且实地调研后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课程质量都很高。”杜宏斌说。

与戏曲专业组织对接,为学生带来戏曲演出、名家讲座、社团培育、文化创建等是学校较为普遍的戏曲推广方式。而如何让戏曲文化教育常态化、助推戏曲从“走进”校园到“融入”校园的转变,一些学校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嵊州市城南小学的越剧特色教育已经坚持了21年,所有的学生都会唱越剧。近几年,学校又别出心裁,邀请南京艺术学院的教授,把小学课本中的85首古诗词谱成越剧的曲调。学生们上语文课不再只是念诗,而是用熟悉的越剧唱出来,唱熟了越剧,诗词也就记住了。“我们曾经把越韵古诗带到乡下的一所学校授课,没想到孩子们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学会了一首越韵古诗,其中还有位来自贵州的小朋友,之前并没有方言基础。”校长周少英介绍,通过越韵古诗,孩子们学习越剧的一些基本唱腔也更容易,越剧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

温岭石桥头镇中学校长吴光辉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票友,他坚信人生道理尽在戏曲百态:“戏曲经典曲目中,讲述了很多人生道理,它们就是很好的德育素材。”于是,他带领教师们用了两年多时间,编写了《越剧综合实践课程教材》,解析越剧经典剧目,帮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比如《五女拜寿》告诉我们,尽孝道是人性之本,不可为名逐利而放弃这一人性之本;《狸猫换太子》告诉我们,恶人终有恶报,故为人要正直、要忠于国家……”据了解,学校常常将这些德育内容作为主题班会的活动之一,并通过写观后感、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越剧精髓,学会做人。

“我们不仅要让每个孩子零距离接触婺剧,更以婺剧为载体,让教育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写的中国人。”金华市东市街小学校长贾秀军对此有着更深的思考。于是,学校以婺剧为核心,打造出集德芳、学芳、身芳、艺芳、行芳为一体的“五芳”课程,将婺剧知识与文化内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五芳’分别对应人文素养、学习素养、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和实践素养等五大核心素养,是我们转变育人模式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贾秀军说。

“为了提高我省包括戏曲课程在内的美育课程整体质量,省教育厅教研室正在抓紧制定中小学美育拓展性课程指导意见,对课程的类别、定位作出明确设定,并给出课程设计实例供学校参考,希望能对我省,特别是美育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中小学有所启发。”杜宏斌表示。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