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2版:课堂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2月8日 星期

自己都没有,如何教孩子?


□茅卫东

为什么我们总想教育学生?

这个问题可能问得有些莫名其妙,因为教师不教育学生不成其为教师,学生不接受教师的教育不成其为学生。所以照一般人的理解,时时想着教育学生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才有敬业精神。

我们应该时时教育学生吗?

很多时候,学生的错误并不是因为缺乏教育。破坏公物很可能只是在发泄小情绪;冲突往往源于人的诉求不一致,常能自动修复关系;“早恋”更是一定年龄段身心成长的正常现象;而厌学很可能是教学上的失误所致……

学生需要的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理解。此时,教师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表示尊重理解,提供心理安慰和支持,最后才谈得上一点点教育,这其中,还应该包括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反省。

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为人师,我们不懂的事太多太多,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我们能不能放下教师的架子,向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接受?

当师生之间发生争议,并不表示错的一定就是学生。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学生的想法和教师不同是很正常的。我们能不能抱着求同存异之心与学生平等探讨?或者说,我们能不能把学生视为交流对象而不是教育对象?

即使学生真的做错了什么,我们也不一定就得教育学生。

犯错误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只要这种错误没有对他人造成损失,我们又何必事事严肃处理?给学生一个失败的机会,可能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吃一堑,长一智”不失为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假如“吃一堑”都不能“长一智”,那么我们“批一通”又能有什么效果呢?所以,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有时,学生的错误可能缘于一个“美丽的误会”“善意的妄动”。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擅自采玫瑰的小姑娘时那样,先问一问情形呢?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当作审判官、纠正师。我们更应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应该相信“头脑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这样我们才会不夸大学生的缺点,才会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助学生“扬长”而不是帮学生“避短”上。

丘吉尔说过:“我愿意学习,但不愿意时时受教育。”一位教师,一心只想着如何教育学生,敬业精神固然可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平等意识可能是欠缺的。因为他从心底里觉得自己高学生一等,所以才时时觉着别人需要他的教育。而实际上,教师所掌握的也不全是真理。

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许多问题恰恰是教师教育不当一手造成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边在无情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一边在认真地进行创新教育。强烈的好奇心和发散思维是一个人天生具有的,教师的任务只是保护它,而不是扼杀它。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能力所限,厘清自己的边界,哪些不是自己应该管的,哪些是自己能够管的,不要因为自己是教师就什么都管。从这个角度说,与其要求教师把教育作为事业来追求,不如把教育看作一种职业,教师多一点职业道德而不是所谓的“奉献”可能对学生更为有利。至少这样一来,会少许多在“为了你好”名义下的支配甚至侵权的行为。

早上起来,我看到一位教师的留言,征得同意,引用如下:

长久以来,校长习惯了“我就是学校”,而教师们也习惯了麻木与顺从,不敢也不会有任何自己的想法。有时会觉得自己很假、很委屈,心有不甘。有时我也想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可是我自己本身就不具备这种能力。自己都没有的如何教给学生?

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现实中,太多的大人一直在干着这种事。如果教师和家长把教育孩子的那些话都用来自律,情况就会比现在不知好多少。

可惜,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这就是当前的教育。自己都没有,自己都不信,却煞有介事教育着学生,以为这叫“成熟”。怎么说的就怎么做,做什么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则会被认为“天真幼稚”,缺乏社会经验。

一个职场新人,必须像林妹妹进贾府,不可乱说乱动,再不合理的现象,也要为其找出合理的依据。为不合理辩护、在不合理的规则下生存,还要显得这是一种生存智慧。难道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吗?

很高兴看到这位教师说“心有不甘”,这是希望所在。无知并不可怕,学呗。真正要警惕的是许多人在面对学生时不由自主就摆出的那一副教育姿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