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莉萍
萌萌的粉绿苹果形“名牌”前,蹲下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画着快乐的小朋友、娇艳花朵的“名牌”上,简单地写了几行字。“月——li(李),我的茎是硬硬的,叫木质茎”,一个女孩蹲下来,一字一句地念着。“不对不对,是月季,你拼一拼,ji——季”,旁边的男孩用手指着文字上的拼音认真地纠正。
11月10日,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新校区“撒了欢”。该校一年级的学生们在校园里共同玩了一个叫“植物撕名牌”的游戏。“玩游戏、做实验、展示作品……即是课堂的一部分,更是评价的一部分。”今年9月开始,科学课“下降”到小学一年级。面对这些几乎零基础却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教师科学课教得咋样,评价学生学得咋样,谁说了算?
“兴趣说了算!”该校科学教研组组长徐铁柱认为,评价的儿童化、实践化、趣味化才是低段科学评价的绿色通道。
课堂,没有作业但有实践、展示和发现
这是一节先交作业再合作发现的科学课。
番薯、南瓜、洋葱、大蒜、向日葵……抱着自己种植了一个多月的植物进教室,一(2)班的学生们个个像个小农夫,边走还要边比一比,谁的植物叶子长得又多又大。
当植物们都放进了展示区,游戏开始了。大屏幕上,闪动着每一位学生和自己种植的植物的合影。每一次电脑随机“定格”,学生们都会发出一阵欢呼。这意味着,“定格”画面中的学生和植物,都将上台,“说一说自己的种养、记录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9月4日,我的种子长出了小芽;9月10日,底部慢慢长出须根……后来,须根越来越浓密。”学生王宸煜对着大屏幕上显示的自己的种植记录单,奶声奶气地介绍着洋葱从球茎到发芽、长根的过程。
……
“游戏结束了,你们还想介绍自己的植物吗?我们换一种方式,走到展示区自己的植物旁边,根据记录单与同桌讲一讲自己养植物的成长故事,再一起找找相同点和不同点。”每一次展示,科学教师戚越峰都会细心地让学生们通过互相评价来进行鼓励和补充植物“生命性”的特点。“一年级进行的是‘儿童的科学’,因而科学作业本在我校已完全被科学活动手册所替代。”戚越峰在课后这样告诉记者。
“我和同桌的植物都会发芽、会长大,会长根,不浇水就会枯萎……”一次大发现活动后,学生们又回到展示区,观察已经养了一周的塑料花。“我们给它浇水、晒太阳,它却没有任何变化。”
“这说明我们养的植物和塑料花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植物是有生命的!”戚越峰的话音刚落,学生清脆的声音响起,“老师,这个我也知道!”
测试,没有考卷但有学习、游戏和快乐
“这就是一年级的孩子!”面对台下听课教师善意的满堂笑,柯桥区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周炳炎对公开课上的“种种状况”丝毫不觉“丢面子”。
“你看,电脑第一次‘定格’,孩子们大叫‘我好羡慕他,他总那么能干’;第二次‘定格’,又有孩子叫道‘他好可爱’……这些都是一年级孩子纯真、直白的相互评价。”周炳炎认为,呵护学生对世界的喜爱、好奇,才是实施一年级科学课评价的唯一标准。
在这样的理念下,第一单元《植物》的评价,就变成了学生们到校园中寻找、认识和观察植物的“撕名牌”游戏;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变成学生们创意迭出的折纸青蛙比赛……“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徐铁柱笑道,为此,美术组、语文组等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等都被“卷入”科学组的教学设计活动中。
如“撕名牌”活动现场,满园撒欢的,是该校一年级的学生们;负责服务的,是该校32名各学科的教师。
“立在植物旁边的‘大名牌’的设计,他们可是动了不少脑筋。”柯桥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金伟平告诉记者,为了能吸引到一年级的学生,该校科学组特意请教低年级语文教师,用儿童喜爱的颜色、形状制成“大名牌”,介绍植物的语言不仅是儿童化的口吻,还特意都标注了拼音,“图文并茂,富有童趣”。
在游戏中学习、认识校园植物,收获成功的喜悦,是该校科学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嘉一实验室’微信公众号,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进行项目式学习。”在这个公众号上,主要负责的戚越峰不仅会展示学生们的实验过程和成果,还在美术教师的帮助下开展学生叶画评比活动。
“课堂在延伸,活动在拓展,评价在促动科学素养的养成。”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陶成龙这样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