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1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

这所学校,中草药味儿十足


□本报记者 陈蓓燕

通讯员 杨斌英

如今见到边缘带着紫色褶皱的叶子,韩佳慧笑言:“再也不会把它当成是普通的杂草一样拔掉了。”因为她知道,这样的叶子是紫苏叶,“感冒初期拿它煮水泡脚,效果赛过吃药”。

韩佳慧是长兴县煤山镇白岘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之所以能对紫苏叶的功效如数家珍,得益于学校将中草药“请进”了课堂,更围绕中医文化开展了各项活动。校长孙伟鹰颇为自豪地说,除了省级通用的中医药与健康课程教材外,该校还有由教师自主编写的校本教材《本草蒙学》,以及《小学中草药校本课程指南》《神农园里故事多》等读本。

校园里多了两个“园”

金银花、凤仙花、珍珠草、薄荷……在白岘中心小学的“神农园”里,130余种中草药静静地生长着。每到不同的季节,总会有学生背着小竹篓,小心翼翼地将它们采摘下来。就在记者到校采访的当天,10余位学生正兴致勃勃地采着枸杞。“先抓起树枝把枸杞都抖到一边,再用撇的方法把它们摘下来,这样晒干了枸杞不会变黑。”501班学生周晓雨细心地教着低年级学生。

周晓雨的“丰富经验”正是在“神农园”里积累起来的。这个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园子自2014年建成后,就成了该校学生识百草的场所。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们还可以当小药农,自己种植和管理中草药。

由于学校所在的煤山镇白岘乡曾是新四军后方医院所在地,生长在这里的学生从小就对医院旧地种植的中草药耳濡目染,因此也格外喜欢校园里的这个“神农园”。该校教导主任钱峰平介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学校又辟出一块场地,打造了“妙手园”,内设3间小屋,两间用来展示采药、制药用的各类传统工具;另一间则摆放了捣药机、蒸炉等加工中草药的现代机器,供学生将采摘来的中草药材进行加工、烹制、储存。

很快,两个园子成了学校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动手采摘菊花、百合,亲自制作药膳粥;采集枸杞、金银花,洗净后用来制茶;采下三七,借助机器研磨成粉储存……

课堂里漾起中药“香”

看到学生们在两个“园”里忙得不亦乐乎,孙伟鹰动了心思:“何不在课表里多开一门课,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草药?”

“神农园”是按照功效将中草药分成解表类、止咳化痰类、理气止痛类、抗癌类等13个区种植的,因此13个区的内容分别“承包”了教材的一个章节。教师们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恶补相关的专业知识,再借助故事、儿歌、实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深奥的中医术语进行二次转化。

随后,该校又请来了外援。当地老中医以及长兴县中医院的专家先后来到学校,为教师们编写的教材初稿“把脉问诊”。“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要去除”“多增加一些蕴含中医文化的小故事”“用文字很难描述清楚的部分,不妨设置为实践作业”……

2016年10月,《本草蒙学》正式发布。这本集合了全校各个学科教师智慧的教材,完美地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课程相融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什么,为什么要在重阳节插茱萸?”在教材的第一课里,古诗文和中草药的搭配令学生一下子就兴起了学习钻研的劲头;而在讲到中药三七粉时,一首“一见喜,两面针,三七粉,五加皮”的数字儿歌很快便被低年级学生们挂在了嘴边,“原来数字也可以这么有趣”……

心田里种下文化“根”

今年秋季开学,中医药与健康这门课被列入全省小学五年级的课表中。当不少学校还在为师资烦恼时,白岘中心小学却已将通用教材和校本教材进行了整合,让教学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扩充。“在上‘药补不如食补’这堂课上,我结合了校本教材中的药膳篇给学生讲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钱峰平说。

除了上课,该校还结合重阳节、世界传统医药日等节日,设置了“快乐小药农”“小中医全能擂台赛”“药膳美食节”“中医趣味谜语对联歇后语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的兴趣充分释放。就在前不久,该校组织学生跟随附近中医院、卫生院的医生一起前往当地的茅山村。“这是百合,这是连翘……”经过陡峭山路的跋涉,学生们一到达目的地便兴高采烈地寻找自己认识的中草药。同行的医生现场为学生讲解每一种中草药的习性和种植、采集方法还指导学生采摘了部分带回学校制作。而带队教师则向学生讲述发生在茅山的抗战故事,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当年的历史。

“在活动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体验中国几千年国粹医学的历史,在心田里种下传统文化的‘根’。”孙伟鹰从不吝惜将课堂时间来举办这样的活动。他介绍,学校还建立了以“神农园新星”评比为载体的“争卡夺星”三级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们在“神农园”的各项活动不断收获、成长。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