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1928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从此揭开了中国美术高等教育的篇章。近90年后,中国美院凭借美术学学科获选“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并进一步提出,到2050年该校美术学学科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艺术学科的领军者,学校建成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等目标。这所在中国美术高等教育史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将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影响艺术教育面貌,最终实现世界一流的愿景呢?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近日走进中国美院。
“双一流”是新的鞭策
对中国美院来说,“一流”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成立时即为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此后十迁其址,五易其名,聚集和培养了20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因厚重而丰硕的办学史,中国美院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国美院的发展并明确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之后,学校把这一目标写进了学校的章程之中。去年年底出台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中也指出“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高点意识一直存在于学校师生心中,激励大家不断在专业领域开拓创新。”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程剑光表示。随着学科自身发展和社会变迁,美术学学科的内涵也日益丰富。中国美院持续推动学科拓展和理念更新,呼吁并促成了公共艺术、跨媒体艺术等成为全国高校新增专业,开业内先河。如今,学校的美术学一级学科涉及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雕塑与公共艺术、跨媒体艺术、艺术人文等5所二级学院及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美术学早已从传统的案头创造进入更广阔的天地。”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说。
“此次入选‘双一流’,既是对学校优势学科的肯定,也是一种‘加压’。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做好将来的‘一流’。”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沈浩告诉记者。程剑光认为,“双一流”重在建设,强调绩效评价,为学校和学科发展提供了长效动力。
学院师生对“双一流”的不少思考,都被凝聚到了近期出炉的《中国美术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中。“这是学校第一次做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规划,也借这个机会对之前的办学理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进行了仔细梳理。”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王宁逸透露。据介绍,这份报告的编制历经了14次讨论,逾30次修稿,以及2轮专家论证,最后综合多方意见汇聚而成。其中,讨论涉及学科组教师、归国青年教师、学校职能部门人员、学生等多个层面。
新征程有新理念
在中国美院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除了将自身的办学定位设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育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还提出了两项核心任务:建设以东方学为特征的世界一流美术学学科和创立以艺术创造为内核、以社会美育为担当的“新人文教育体系”。
为何聚焦这两项核心任务?“与其他学科有些不同,艺术的一流,更强调特色,要建立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基础上。”沈浩回答。“中国的美术学学科概念最早来自西方,要发展成世界一流,就一定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指向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沈浩说。中国美院教师多年以前提出东方学概念,并在近几年将其运用于学科概念的探讨中。“要把美术学的国际性和东方性有机结合,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方法论。”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井士剑说。
与此相比,“新人文教育体系”是中国美院首次公开提出的新理念。副院长高世名说,美术学教育早已不止于单纯技艺的教授上,更要以美心育人心、以美心唤人心,在人文建设上有更多作为。在他看来,“新人文教育体系”是“通过艺术创作开创出新文科”,使艺术教育更贴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想以美院为新人文教育的实验室,让美术学成为有为之学。”据了解,学校提倡师生“像匠人一样劳作,像哲人一样思考”,并把校内最高荣誉命名为“哲匠奖”。人文教育理念根植在每一位教师心中,成为所有人的共识,每年9月,学校以毛笔、书写纸张、字帖等相赠新生,寄寓“读书养心”。
同时,多项体制机制改革也列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日程表中。“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人事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研究创作等3个领域,将努力攻克分配激励机制与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二级学院内部治理能力及激发创新能力等课题。”程剑光告诉记者。“推行各项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释放学科活力。”他强调。今年年初,学校确定了5个美术学创新平台,就是在尝试促进相关专业间的融通,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接下来,新建成的良渚校区也将成为学校推进体制改革的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