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

“我牵挂着那些上不了学的孩子”
96岁老人捐出毕生积蓄

□本报记者 陈蓓燕

“严老的爱心义举是一道光,必将照亮家庭贫困孩子的上学路;严老的爱心义举更是一份爱,必将温暖家庭贫困孩子的成长路。”11月9日下午,在浙江教育报刊总社举行的一场爱心基金捐赠仪式上,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吴永良满怀深情地如是说。

当天,严刘祜老先生决定捐出毕生的积蓄50万元。根据协议,这些善款将捐赠给苍南、文成、永嘉等山区农村家庭的贫困子女,帮助他们完成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学习,捐助对象为每年100人,资助计划5年内完成,其间产生的利息收入等,在最后一年以升学大礼包的形式全部发放给捐赠对象。

严刘祜从来都是一个牵挂孩子、热爱教育的人。这位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的离休干部今年已是96岁高龄,但仍然坚持每天阅读各类报纸杂志,尤其是教育类的。“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贫困的地方,还是有很多上不了学的孩子。”坐在严老的对面,记者分明在他眼中读到了深深的牵挂。

在老人心里,始终揣着一个愿望,那就是不想让任何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去上学的机会。因为年幼时就差一点因贫失学,他比谁都明白渴求读书的心情。“初中缴不起学费,只能辍学在家,后来了解到有学校可以提供助学金,但必须学习成绩足够好。”严老回忆说,当时想读书的念头胜过一切,于是铆足了劲地复习,最终通过严苛的考试,顺利拿到助学金,也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就这样,靠着社会资助,他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

后来,严刘祜考上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史地专业。毕业后,他教过书,办过杂志,干过翻译工作,还编写过浙江省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特别是参与创办《浙江文教》杂志后,他与学校和师生的联系就更紧密了。

“那时候我们编《浙江文教》,经常要跑到学校里给教师做业务指导。一堂课要怎么上,如何设计教案,班主任工作的注意事项等,回来还要写成文章刊登出来。”严老告诉记者,再后来开始写作教育新闻,亲眼见到了不少地方贫瘠的教育现状。1987年退休后,心系教育的他也没闲着,坚持为几份教育报纸杂志撰写审读意见,兢兢业业地一直干到2006年。

“天冷了,要多添衣服;别总是看书上网,要注意眼睛。”25岁的汪艳君每次去看严刘祜时,都会这样叮嘱他。这位淳安姑娘性格有些腼腆,只有说起严老时话才会多一些。她告诉记者,严老从上小学起就无偿资助她,一直到大学毕业,“严老师不仅给予我经济上的资助,更在学习上指导我。我很幸运能遇到他,是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而在今年5月浙江大学的120周年校庆上,严刘祜还拿出1万元捐赠给母校,以示不忘培养之恩。他说:“求学时条件艰苦,食堂里餐餐都是青菜淡饭,但浙大老师教的知识令我一生受用。”一直照顾严刘祜日常起居的保姆说,他对待学生很慷慨,而对自己却很苛刻,“他坐的藤椅都已经修补七八次了,劝他买新的,他总说不用,还能坐”。

“我想回报社会,也想学一学身边那些无私捐资助学的榜样。这些钱对我来说用处不大,只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孩子们,让他们可以接受好的教育,长大成为有用的人。”就在前不久,严老委托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将50万元捐给家乡温州贫困地区的学生。得知这一消息,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陈宁一亲自联系温州市教育局,并制定了一系列捐赠细则。他说,一定要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学生身上,绝不辜负老人的一片善心。

“严老常年在省城工作,但仍心系家乡教育,对此我们非常感激,也感谢浙江教育报刊总社积极搭建公益桥梁。”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伍挺感动地说,这也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温州市人民教育基金会收到的第一笔助学款。

图为捐赠仪式现场。

严老坚持每天阅读各类报纸杂志。

(本报记者 高亦平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