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9月25日 星期

莫让仪式教育流于形式


□俞国娣

近三个月,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学院的陆教授说,新加坡的小学生每天都有升旗仪式;独立学者刘叔铭博士谈到自己小学时的校长沈慕羽先生很自豪,他说沈校长每周主持周会,后来还改成每天朝会,每次他都在会上给学生讲一个关键词,用这样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价值观。

新加坡的这两位学者都提到了我们常用的教育形式——仪式教育,这也引发了我对仪式教育的思考。

在我国,仪式教育广泛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大大小小的仪式很多,是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些仪式又发挥着怎样的教育作用呢?一次又一次的学校仪式在学生的头脑中会留下些怎样的教育印记呢?这值得我们去细细思量。

学校设计的每一种仪式,都有着独特的象征符号,往往是具体的、物质的,对于儿童而言是最容易感知和接受的。如仪式中的口号、动作、音乐等。这些象征符号已经超出了它们作为物质本身的特性,总是被做出精神化、人格化、文化性的解释。仪式还会有一定的表演性,而表演正是极富感染力、儿童愿意接受的教育样式。如一起喊口号、唱歌、击鼓、行礼等,都是把人吸引到教育环境中来、参与仪式的好方法。仪式还会用特定的音乐渲染、环境布置,来感染人、熏陶人。置身于仪式进行的情境中,会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场景浸润的体验式教育效果是说教、讨论、运算、阅读等其他教育形式很难达到的。

好的仪式会产生一种“场”,这种“场”会让参与者不知不觉地目标趋同、行为趋同。这种“场”犹如教育的磁场,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价值观教育作用,而价值观教育正是我们今天实施学生德育的重点和难点。仪式教育可以把抽象的价值观教育,变成多感官参与的、具体的、直观的感染式体验。这就是仪式教育的魅力所在。

但仪式教育最怕流于形式。教师在实施仪式教育的时候,如果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个仪式,而只是惯性使然,那么,仪式教育一定会陷入目标不清的困境,也起不了好的教育效果。当仪式教育变成一种漫不经心的形式走过场时,学生会讨厌这种浮于表面的形式,滋长负面情绪,下意识地反感我们施行的教育。当学生的抵触情绪滋长,对于仪式会不自觉地躲避,我们施行仪式教育就适得其反了。

实施仪式教育的关键是策划与方案,效果靠实施和反馈。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地。如入队仪式需要在学生迫切想要加入少先队组织的时候进行,误了这个点,就没有神圣感了;颁奖典礼要在奖项新鲜出炉之际进行,过了这个时间就不会被热议、被关注了。二是要注意渲染氛围。背景布置、道具安放、音乐选择、话筒音控、灯光调试等都需要一丝不苟,要把气氛烘托出来,浓浓的氛围可以让人入情入境。三是仪式应讲究程序。程序设计要环环相扣,能给人以庄严感和神圣感。程序的合理是仪式教育有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上下场的路线、先后顺序、穿插角度等,任何细节都要在程序设计之内,都要设计到位。四是组织者要全情投入,并需要以严谨慎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最后,详尽的方案和适当的评价是仪式教育的加分项。我以为,学校仪式教育的理想状态是,仪式可以反复实践,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校园生活方式,形成传统,传递价值,变成一种文化和信仰。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