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中学 程建平
司马迁以文运事,既注重史实,又着意叙述,使笔下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悬念迭出。读《史记》应当小说读。
《史记》中记载的人物上万,着意刻画而出彩的上百。书中成千上万的人们为了社会的变革而前仆后继、慷慨赴难,雄壮与悲惨是这个历史的主旋律,也给历史人物普遍地涂上了悲剧的色彩。
一江冰冷的易水,一片素白的衣冠,一曲悲壮的筑声,一首慷慨的悲歌,勾画出易水河畔送别荆轲的悲凉画面。
秦王嬴政少年继位,加冠之后亲政,铲除嫪毐集团,赐死国相吕不韦,内修政事,外强军事,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他因此成为六国诸侯、大夫之众矢之的、谋刺对象。
《史记》中记载刺秦的行动有三次:张良博浪沙狙击秦王、荆轲咸阳宫刺杀秦王、高渐离用筑抛击秦王。描写最为详尽、精彩的当推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王统一中国之前6年。当时,秦大将王翦已攻破赵国邯郸,俘虏赵幽缪王,陈军于燕国边境。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带着富庶之地督亢地图,领着12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舞阳,在这个危急关头出发了。 张良刺秦王是为了报世代食韩俸禄之恩,高渐离是为好友荆轲报仇,而荆轲刺秦王可算是为知己者死。
荆轲原本是卫人,好读书击剑,曾经游说卫元君,却不被用,此后流落于燕国,与狗屠及高渐离志同道合,常纵酒于街衢,旁若无人地哭笑。后经隐士田光推荐,与燕太子姬丹相识。燕太子厚遇之,尊之为上卿。燕太子待荆轲,可谓周全备至,每日登其室,车马美女恣其所欲,从而使荆轲为自己所用。
燕太子与秦王政有何深仇大恨?此仇缘于燕太子质于赵国时,结识了同为人质的嬴政,两人关系友善,此后时过境迁,嬴政返国,继任王位,而燕太子姬丹机缘巧合又质于秦国。原本以为境况将大有改善的燕太子却未能如愿,秦王政不念故情,待燕太子不够友善。于是姬丹逃回燕国,谋划报受辱于秦国之仇。
其实,燕太子的想法有些可笑。秦王政13岁继位,两人之前在赵国时友好,那也是孩提往事。况且,嬴政委国政于吕不韦,燕太子作为人质,谈何善待?
燕太子丹返国时是秦王十五年,即公元前232年。燕太子丹问计于太傅鞠武,鞠武提出邀请赵、魏、楚、齐合纵同盟,同时向北方匈奴借兵,联合抗秦的计谋。燕太子丹却认为此计的实施旷日持久,给予否定,决意寻求勇士挟持或刺杀秦王,以削弱秦国。
燕太子丹返回5年后,孜孜以求的不是助燕王喜管理国政,赈济百姓,而是以大量的钱财用于刺秦之事。况且,燕太子绝非礼贤下士。《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燕太子丹多次怀疑与催促荆轲,迫使荆轲未准备充分即仓促上阵,读之令人寒心。
因而荆轲不能说为知己死,燕太子丹也不是贤明的公子。
燕太子丹的计谋可谓浅短。不论荆轲成功与否,注定无法抵挡秦国统一的步伐。荆轲行刺未遂,秦王震怒,发兵伐燕,攻破燕之都城蓟。燕王喜听信代王嘉的建议,竟然向秦王献上了丹的头颅。所以苏洵在《六国论》中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宋代诗人张耒在《荆轲》一诗中写道:“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嗟尔有心虽苦拙,区区两死一无成。”这些文字可谓写尽了荆轲刺秦王的状况。
易水边的悲歌、咸阳宫的鲜血、高渐离的复仇……共同描绘了那段纷乱岁月的慷慨画卷,今日读来,仍给人无限感慨。
书 名:《史记》
作 者:司马迁
出版者: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