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
朱震绯
俞正强老师讲过有关读书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好词好句摘下来,写作的时候好用;第二个层次,是看作者的思维方式,看他怎么从材料得出结论;第三个层次,是看味道。每个人的文字里都有一种味道。字与字组织起来的方式不同,散发出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有的明快,有的晦涩。 《课堂魅力——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是一本有味道的好书。它犹如一坛深藏多年的佳酿,足以吸引人一口气饮完。看似貌不惊人,你却能在阅读中逐渐被其吸引,为其赞叹。 痛饮三杯,慢品其味。
一、第一杯:逻辑味 开读前,我对书的副标题产生了疑惑:什么是数学活动? 对这个看似普通的词语,我产生了浓厚兴趣,有过很多假设:是指动手实践活动、逻辑思维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还是指数学课外活动? 读完前三章,答案慢慢浮出水面:数学活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将一堂课视作一个活动,从数学活动视角审视课堂教学,对课进行分类。这一独特视角,让我从以往的概念课、图形课、问题解决课等知识属性分类中解放出来。 受俞正强读书三层次说中的第二个层次影响,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窥探作者的写作逻辑。细细品味这本书的章节标题:第一章,数学活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第二章,数学活动设计要点与教学关键;第三章,经历型活动设计与教学;第四章,体验型活动设计与教学;第五章,探究型活动设计与教学;第六章,创生型活动设计与教学。 这是一个怎样的逻辑?前两章是理论篇,后四章为实践篇。 “经历、体验、探索”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的三个过程性目标。然而我领悟到“数学活动”与“经历、体验、探索”这几个过程性动词之间的联系,深深佩服作者的勇气,因为对过程研究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对结果的研究。从活动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表明了作者的关注点是学习过程。 继续细读,你又会发现: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是层层递进。经历型活动设计指向知识技能这一维度;体验型活动设计指向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三个维度;探究型活动指向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等维度。 总有一股力量牵引着我不断看下去。我想,这就是逻辑的力量吧。
二、第二杯:思辨味 实践篇除讲述每一种活动的内涵、特征、设计与教学要点之外,还附上支撑观点的一些完整课例。本书课例不多,共9篇,但每一篇都是作者精心研究之作,让你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有两种算法,一种是分数去乘整数的倒数,另一种是将分数进行扩分,让分子变成与整数相同,然后可以直接分子除以分子。我们往往会只看其一,而忽略其二。 《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一课中,解决类似铺地砖问题,一般也有两种思路:可以用行个数×列个数,也可以用大图形面积除以小图形面积。 在《长方形面积》一课中,我们总是想着让学生快点找到“长×宽”的捷径,而抛弃最原始的用小正方形铺一铺的方法。 方法的选择我们往往厚此薄彼,却不知其实两者可以并存。而在这些课中,作者总是引导学生们在慢慢地思辨着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每一种方法是什么含义?每一种方法的价值在哪里?如何在不同情境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人生何尝不是由选择组成的?在这样的思辨中,我想,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 探索长方形面积时,我们总会给出研究步骤,让学生们按着步骤给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比如认识钟表时,我们总是给出一个钟面。而在作者的课中,他却带着学生们一步步思辨“学与用”的关系。 在《长方形面积》一课中,作者用一组任务:有一条12厘米的线段,可不可以围成5厘米×1厘米的长方形?还能不能围成其他形状的长方形?这几个长方形面积一样吗?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逐渐明了。这样的研究不是一种强加,而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发现。 在《认识钟表》一课中,作者让学生画出钟面,学生们已经知道什么、还不知道什么,在画上一目了然。在画钟面的过程中,学习正在悄然发生。“学以致用”是不错,原来还可以“用中学”。 诸如此类的思辨每一堂课中都有:在《轴对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作者让学生找A点的对称点;在《周长》一课中,通过让学生们在点子图中设计一个周长10厘米的图形,逆向思辨体验周长的内涵;在《连除简便计算》一课中,借助几何直观思辨100÷4÷7和100÷(4×7)的含义,帮助学生们从平均分角度理解连除的性质……作者总能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带领学生走向深入。
三、第三杯:结构味 这本书在每一类活动设计与教学中,都会附上一个活动模型。 结构图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着复杂的流程。每一个结构图中都包含着“学与教”的双重预设。我还记得一位教授讲座中的观点:学与教不能用简单的二元论去审视。学与教绝对不是简单的你多我少、你前我后的关系,应该是水乳交融,互相呼应,互相成全。这让我明白,为什么作者每一个课例都如此生动。 三杯饮毕,满满的幸福感。
丛书名:大夏书系 书 名:《课堂魅力——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教学》 作 者:费岭峰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