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型幼儿园需要工匠精神
□吴建玉
“互联网+”是什么?从技术上看,是从互联网升级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从应用上看,是从web网页升级到手机客户端应用(APP),升级到大数据应用;从使用者层面来看,每个人或者每个机构都能成为一个媒体中心和信息终端: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发布信息。对应来说,幼儿园信息化的目标,就是用“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型幼儿园。
目前,大多幼儿园的软硬件配置侧重于单向传递,即从教师端到家长端,然而,家园共育的主动性、多样性、积极性还远远不够。在理想中的智慧型幼儿园里,“互联网+”作为整个园智慧化核心,将入园的无线考勤系统、智能观察系统、健康分析系统、教师教学系统、家园共育体系进行有机融合。
而建设这一切,需要执着负责、专注用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应落实到参与智慧型幼儿园建设的每一个人,它旨在以认真负责、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态度去面对“互联网+”下各个系统的建设,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智慧型幼儿园最大的价值空间。那么,如何以工匠精神建设“互联网+”幼儿园?
多种应用平台的交互使用,是“互联网+”便捷性的一大体现。一些管理功能既可以在电脑上操作,也可以在手机APP上操作,甚至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操作。手机端的操作为教师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为不再受时空限制。园长可以在手机上管理和了解整个幼儿园的日常事务,比如每位教师的教学安排、幼儿园举办的各种活动、家长参与日常教育的情况等。尽管这样的系统给幼儿园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其中的数据归纳总结,需要细致入微的二次分析和再利用。
多种智能化硬件,如电子白板、公开课视频等在教学、安全、健康等领域的应用,能够替代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和手工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们来说,智能化硬件的协作使用,对他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提出了新要求,而工匠精神的适时导入,使得教师对自身有更严格的要求。
智慧型幼儿园注重家园互动系统的建设,家长参与教学、安全、健康、家园共育等环节更为便捷。比如,利用手机应用软件制作“幼儿成长档案”十分方便,但仍需要教师和家长在过程中尽可能客观、真实、美好地记录孩子成长。
当下,许多幼儿园都在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怎样把幼儿园的特色传递给公众?幼儿园的手机APP或者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个“内容池”,教师和家长不只是读者,还是媒介和传播者,每个人能把内容精准地“分享”出去。在实际运营中,想要形成有特色的媒体中心,就需要教师对新媒介做功能扩展和挖掘。
事实上,每个幼儿园都可以成为一个“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并不一定需要大规模的用户参与,而是需要有指向性、目的性、持续性的数据。教师结合各平台系统采集而来的数据,做针对性地分析归纳,这也是在考验幼教人的工匠精神。如对晨检系统的统计形成健康报表,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流感、红眼病、手足口病等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发期并进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