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星期

珍藏校园里的不舍笑靥与温暖祝福
镜头下的“浙”里毕业季
临别之际,该以何物馈赠母校培育之恩?杭州市钱塘区观澜中学2025届全体毕业生选择让两棵樱桃树扎根母校沃土,见证代代学子绽放光彩,让校园精神生生不息、薪火永传。图为师生代表共同种下樱桃树。(本报通讯员 陈嘉威 摄)
毕业离歌响起时,学子们感念师恩的心意愈发浓烈。日前,在温岭市新河镇长屿中学,毕业生自发重拾千年古礼——束脩礼。他们准备了寓意深远的芹菜、桂圆等“六礼”,以象征坚韧正直的竹竿扛送,向任课教师表达敬意与谢意。学生代表发言情真意切,令教师动容不已,校园内温情流淌。图为毕业生扛送束脩礼。(本报通讯员 郭莜薇 摄)
日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的毕业生迎来了一场“时光对话”。学校开启了封存3年的“心愿邮筒”,将毕业生在10岁成长礼上写下的心愿卡送回他们手中。“想做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希望成绩进步拿奖”……卡片上的字迹虽稚嫩,梦想却清晰。这场与过去的对话,见证了成长路上的初心传承。图为毕业生展示心愿卡。(本报通讯员 何 丹 摄)
近日,遂昌县各高中的校园里掀起了一阵“我为青春献热血”的风潮。毕业生们纷纷挽起衣袖,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以一场特殊的成人礼为高中生涯画上圆满句号,书写青春的责任与担当,诠释成长的深刻意义。图为遂昌中学毕业生积极参加献血活动。(本报通讯员 叶艳景 摄)
与师友的合影,是校园时光的鲜活见证;薄薄的相纸,凝聚了数载相伴的厚重情谊。为此,不少学校在校园里精心设置了充满个性的拍照打卡点。图为在湖州市凤凰小学毕业典礼现场,毕业生邀请班主任执镜,在特色打卡点前定格下专属的成长剪影。
(本报通讯员 沈冰洁 摄)
毕业典礼的神圣时刻,莫过于颁发毕业证书。在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这一庄重仪式被赋予了更鲜活的温度与专属的记忆。图为在发放毕业证书时,校长钟伟平欣然与每一个毕业生花式合影留念。在快门闪烁中,学子们精心设计的创意造型成为毕业的最佳注脚。
(本报通讯员 肖德昶 摄)
小小的毕业礼物,凝聚着母校的深情厚望,成为学子扬帆远航时的珍贵行囊。6月24日,嵊州市剡溪小学“五好超市”开启毕业专场活动。毕业生可使用平时积攒的“水精灵币”换取印有校名的帆布袋、学校定制的笔记本与钢笔等专属毕业礼物。图为毕业生拿到毕业礼物后仔细端详。
(本报通讯员 韩 帆 摄)
毕业典礼的荣光,不仅属于师生,还属于日复一日守护着学生的后勤员工。6月22日,在桐乡第一中学的毕业典礼上,宿管、保安、食堂工作人员陆续上台为毕业生送上祝福,毕业生们声声“谢谢叔叔阿姨”饱含深情。图为活动现场。
(本报通讯员 杨 琼 摄)

夏日蝉鸣里,浙江各地中小学的毕业季拉开帷幕。定格在最后一张合照里的灿烂与不舍,师长殷殷叮咛时的温暖泪光,封存时光纪念的仪式……这些稍纵即逝的动人瞬间,是离别最温柔的注脚,亦是青春年少最珍贵的印章。本报今日推出毕业季特别策划,带你走进“浙”里校园,捕捉毕业季的动人瞬间,见证毕业生们带着爱与期许,温暖启程。

“最后一课”的温情与智慧

□胡欣红

毕业季,离别时。

布置特色打卡点、为毕业生定制礼物、师生共同种下樱桃树……“浙”里中小学校园用充满创意的仪式感,将“最后一课”雕琢成滋养心灵的精神沃土,流淌着教育的温情与智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学校在毕业典礼上设置了对话过去、展望未来的环节。比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开启封存3年的“心愿邮筒”,让学生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在重温稚嫩的梦想中见证成长的初心。看似微小的设计,背后是教育者对学生成长细节的用心捕捉。

饮其流者怀其源。每个学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栋梁之材,固然得益于自身禀赋和努力,但也与父母师长的教诲密不可分。不少毕业生重拾束脩礼,以芹菜、桂圆等“六礼”致敬师恩,送给教师的不仅是礼物,更是千年尊师重道传统的当代演绎。这种对文化仪式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美德在青春的血脉中激活。

毕业季不仅是学业的句点,更是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课堂。在告别中播撒成长的种子,毕业季便可以成为价值观成熟的催化剂:遂昌县高中毕业生以无偿献血作为成人礼,用现代公民责任诠释了成长的内涵,让毕业仪式成为社会担当的宣誓台;桐乡第一中学的毕业典礼上,宿管、保安、食堂工作人员走上台为毕业生送祝福的场景尤为动人,当“谢谢叔叔阿姨”的回应在礼堂中声声回荡时,这种对校园劳动者的尊重比任何说教更能触动心灵。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仪式感不应止于毕业时刻,而应成为日常教育的精神内核。学子从学校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有美好品行和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怀着对知识的向往而来,带着感恩和留恋离去,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当学校愿意为学生的每一次成长设计“专属仪式”,当教育者懂得用情感与文化来浸润告别时刻,毕业季便不再是离愁别绪的宣泄,而成为教育成果的集中绽放。那些定格在相机里的笑容、珍藏在行囊里的礼物、回荡在礼堂里的祝福终将化作学生人生路上的精神坐标,让他们在未来的岁月里,始终记得曾被这样用心地爱过、教育过。这,或许就是“最后一课”最深远的意义。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