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程君青 周 曦
近日,一份凝结122家汽车企业智慧、历经半年多校企深度碰撞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在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吉利汽车学院正式出炉。
在吉利汽车学院相关负责人看来,专业群打算培养怎样的学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输送哪方面的人才,不能闭门造车,要用脚步丈量产业需求、用专业对话市场痛点。方案制定伊始,学院便启动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系统工程,邀请专家对岗位任务领域、未来就业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精准描摹汽车行业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硬性要求与软性期待。
方案形成过程中,学院教师团队足迹遍布122家汽车企业。参与调研的青年教师刘振在车间触摸着最新智能生产线感慨:“只有深入企业现场,我才真正懂得以后该教什么。”
在此基础上,学院又邀请汽车行业权威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资深教授组成智囊团,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方案进行多轮打磨。零跑汽车有限公司招聘总监李继平直言:“这份人才培养方案与我们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完全匹配。”
为夯实师资,学院引培了一批具有深厚产业背景和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技能大师、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同时还聘请汽车企业高管为产业教授、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同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头雁”导师,实施“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培养计划。
紧密的校企合作不仅塑造了育人的“金标准”,更成为汽车工匠培养的加速器。学院与杭州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共同牵头成立了市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技术需求池—科研攻关组—教学转化站”三级协同架构,形成“企业出题—院校解题—联合攻关”的闭环机制。学院还以此为依托,推行“项目通关制”教学改革,学生必须真刀真枪地完成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任务,并经过双导师严格考核合格后,方能获得进阶学习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