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日前,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化谋划部署。“身心健康二十条”从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统筹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分工协作,出台具体量化指标,既提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具体路径,又为评价工作的落实提供参考。
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确立“新标尺”
□关育兵
从“课间十五分钟自由活动”的呼吁,到“体育八条”的出台,再到如今“身心健康二十条”的系统部署,教育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时代命题的有力回应。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但根深蒂固的升学焦虑、家校社协同机制的天然隔阂,以及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强大惯性,折射出改革面临的深层矛盾。北京出台的“身心健康二十条”通过系统性制度重构,推动基础教育评价范式实现三大跃迁。一是目标维度转型。从单一分数竞争转向身心同步成长,建立涵盖身体素质、心理韧性、抗挫能力的成长性评价机制。二是治理模式革新。运用成长档案跟踪、AI情绪识别等技术手段,构建“家校社协同—数据驱动—精准干预”的闭环管理体系。三是育人生态重塑。通过“班级赛”等全员体育比赛活动、劳动教育“一校一清单”等实践路径,释放“五育”融合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赋能效应。
“身心健康二十条”不再局限于单项措施的修补,而是将健康目标深度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领域:要求学校开足“能出汗”的体育课,让运动不仅强健体魄,更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倡导家庭开展“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的陪伴行动,通过亲子互动重构因学业压力受损的情感联结;建立“师生对话日”“心灵信箱”等沟通机制,让教育回归温暖的“生命对话”。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创新性地将数字化手段嵌入健康管理,通过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培育“京娃”智能体,构建起覆盖成长全周期的动态监测网络,实现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精准守护。这种“制度+技术”的双重保障,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范式。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五育”融合赋能体系,系统性培育兼具强健体质、心理韧性与社会情感能力的时代新人。“身心健康二十条”通过重构教育治理范式、优化教育布局、革新教育评价体系,在教育改革中展现出显著的破局意义。
进一步完善学生身心健康支撑体系
□李 平
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的体能下降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其全面发展的双重挑战,北京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出台“身心健康二十条”,针对当前青少年教育中的痛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发挥引领作用。该政策通过系统构建与精细实施的有机融合,既完善了育人生态系统框架,又铺设了可落地的实施路径,标志着青少年健康教育正式由粗放式管理转向科学化治理的新范式。
“身心健康二十条”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双向联动,在体系化推进与靶向施策双轨并行中,助推学生身心健康支撑体系完成战略升级,构建起覆盖家校社的全域护航机制,彰显出“五育”融合育人生态的全方位创新。该政策首创“体教+心育”融合模式,将身体素质与心理韧性培育深度融合,通过全员参与的体育节、“班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同步提升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现“强体魄”与“强心理”的有机统一。
政策重构“五育”协同育人体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一校一清单”、全员美育实践等举措,构建“五育”相互渗透的课程生态,使审美能力、劳动素养等转化为心理健康的内在支撑。依据该政策,“五育”要实现从分立到融合的战略转型,通过德智体美劳各环节的协同发力,系统构建促进学生身心同步成长的育人生态。
通过政策健全多维协同支持网络。整合家校社资源形成闭环:校内推行成长档案和“六必访”家访制度,家庭端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指导,社会端引入社工、志愿者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形成全场景育人合力。
与此同时,“身心健康二十条”通过多维度场景渗透与协同机制,将健康素养培养融入学校、家庭及社交等场景,打造了中小学生成长的立体化支撑体系。该政策通过场景化渗透与系统性协同,构建了覆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全链条支持网络,为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新模式。
构建多方协同机制 是保障政策落地的关键
□王志高
“身心健康二十条”的出台固然令人欣慰,但要保障政策的落地实施,还需有关部门构建起多方协同的立体化机制。
政策在学校执行层面将面临多重挑战。比如“身心健康二十条”提出的浸润式健康理念,对学科教师提出了全新角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同步承担健康监护职能,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师可能需要关注学生坐姿以防脊柱侧弯,语文教师则要察觉学生作文里透露的情绪信号。这当然比单纯增加体育课时或开设心理讲座更为治本,但隐患也随之而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科教师能否准确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当体质监测数据与学校考核挂钩,是否会催生“数据美化”的变相造假?这些都需要配套的教师研修制度和第三方监督机制来护航。
在技术赋能的美好愿景下,更需警惕形式主义陷阱。AI分析运动数据、成长档案数字化固然高效,但技术手段一旦异化为打卡任务,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当政策层面既要落实“息屏24小时行动”的刚性要求,又要兼顾AI家教在个性化学习中的不可替代性,则急需制定分场景的技术介入分级标准。
家庭教育的短板可能成为最大变量。“倾听一刻钟”的倡议虽精准定位亲子沟通要害,但一些家长因职业压力与焦虑情绪,可能连几分钟的专注倾听都难以落实;家长学校试图缓解“鸡娃”焦虑,却未必能撼动根深蒂固的社会攀比心理。即便学校定期反馈个性化成长分析报告,若家长仍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杆横加苛责,科学建议终将沦为无效输出。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或许需要社区工作者的深度介入,而不只是智能终端的单向推送。
从延长课间十分钟到推行全员“班级赛”,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实则标志着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让校园摆脱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生产,成为容错试错、互助共进的成长实验室。改革深水区的真正考验在于,当体育比赛排名影响重点中学升学率时,学校能否顶住压力不搞“体育应试”?当心理筛查暴露高危学生时,社会能否提供足够的心理咨询资源?这些隐藏在政策背后的系统支撑,才是决定“身心健康二十条”能否走出文件、走进课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