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刘桐青
脚下盘着足球假装直线奔跑,在身体向左倾时顺势将脚下足球拨到右侧完成过人……日前,在温岭市泽国镇第四中学举办的足球大单元设计研讨活动上,体育教师郭蓉蓉正在展示自己精心设计的“左晃右拨”技术动作。“现在体育教师的区域性研讨活动越来越多,在与专家们的交流中,我的专项技能不断得到提升。”郭蓉蓉说。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年初,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大体育教师培养力度,提升素质能力。
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培优提质,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近日,记者走访了多所中小学校,寻找答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好“增量”
体育专业师范生是学校体育教师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关志逊看来,高校要把好入口关,让体育专业师范生在校期间就掌握丰富的技能,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
为了培养体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浙师大以“体育+微专业”、双学位和专项训练队3条培养路径为抓手,分层分类培养人才。
“这种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浙师大体育学院师范生姚玲玲告诉记者。她选择了“排球+游泳”的专业组合,在提升自己的排球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学习“体育运动学”“体育心理学”“运动康复”等多门课程,以及“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跨学科课程。得益于学校完备的培养模式,即将毕业读研究生的姚玲玲已掌握丰富的排球专业技能,考取了网球二级运动员、游泳中级指导员、初级救生员等证书。
如今,数智技术与体育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体育专业师范生也应具备应对技术变化的能力。为此,浙师大专门研制了数智体育教育课,将AI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开发了“体育健康教育”“运动生物力学”2门“AI+课程”的示范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优化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健康管理。
杭州师范大学则实施了“三协同六融合”全领域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工程、“二二三四”全链条实践教学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提升体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运动技能。例如“二二三四”全链条实践教学工程,学生需参加专业运动技能达标与教学技能达标的“双技能达标活动”,并进行三段式教育实习活动,即大二、大三各1周,大四10周,以及4年不间断社会实践,实现其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做优“存量”
“培优体育教师,重‘增量’,更要重‘存量’。我们要进一步提升现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专业运动技能和教研能力两个方面。
杭州市拱墅区举办了专门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内容包括集体项目(广播操、武术操、队列队形)、个人项目(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技巧)、理论考试、教学设计和模拟上课4个环节。“通过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能够让体育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项运动技能。”杭州市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初中部体育教师厉亮亮说。
湖州市练市镇练市小学则针对全体教师分类进行技能培训。学校邀请专业教练员训练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开办了篮球、足球专项训练营。同时,通过“金牌教练入校园”项目,邀请西班牙籍篮球教练指导学校篮球团队建设,并聘请了6位专业教练对学校篮球、足球、啦啦操等多项运动开展周期性培训。
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出众的运动技能,还需在教研上下功夫。台州市为提高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组组长的教研组建设能力,举办了教研组组长能力提升研讨活动,帮助体育教师找准课题研究方向,提升教学教法;长兴县组织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90学分培训,提升体育教师课题申报、论文撰写能力。
除了区域开展集中培训,各中小学也组织开展各类校本教研活动,帮助体育教师实现专业成长。长兴县吕山乡中学不定期邀请县体育教研员等专家进校作讲座,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中心小学根据学校规模较小、教研团队薄弱、年轻体育教师缺乏经验的现状,创立了“名师一课时”研修品牌,组建了以3位市级名师为核心的导师团队,打造了“1+N”研修模式,推动学习共同体课堂生态建设。目前,学校在区级竞赛一等奖的获奖人次占比已从趋近于零攀升至39%,培养出了2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区教坛新秀,获得了2个省优质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