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5月13日 星期
青神县南城小学:
竹编进校园 非遗润童心

南城小学学生在竹编艺术工作坊内学习竹编制作。

小巧的蝈蝈笼子、美丽的“爱心”、颜色各异的“热带鱼”……当记者走进青神县南城小学竹编艺术工作坊时,学生们正在美术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希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竹编制作,灵巧的手指带动薄薄的竹片上下翻飞,结合不同的编织手法,创造出一件件形态各异的竹编作品。“我学习竹编技艺3年了,会编很多东西。今年妇女节,我还给妈妈送了一枚‘小红心’。”四年级学生陈欣钰说。

青神竹编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以“新、奇、特、绝”享誉中外。近年来,为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南城小学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以社团、工作坊为载体,大力推动竹编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竹编技艺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着力打造竹编特色校园文化,以竹编传承非遗,以美育促学生成长。

课程是南城小学开展非遗教育的主渠道。为此,该校专门构建了阶梯式的非遗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普及、社团提升、工作坊拔尖的三级培养模式,让竹编技艺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学校校长李远勤介绍,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每周一课时的“青神竹编”必修课程,按学段实施分层教学:低年级以平面竹编基础课为主,中年级开设立体竹编提升课,高年级则开展创意竹编实践课。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3个竹编艺术社团,开发了“竹的特性”“竹的分布与分类”“平面花形编织教程”等15门社团课程,每学年在全校遴选竹编“苗子”50人参加社团,系统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同时,从社团成员中择优遴选30名技艺突出的学生组建竹编艺术工作坊,定期进行精品平面与立体竹编技艺的专项提升训练。

“要上好竹编课,必须抓住师资这一‘牛鼻子’。”李远勤告诉记者,目前,该校共配备竹编艺术专职教师1名、兼职教师3名,引进校外竹编大师1名,同时还制定了《竹编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培训、校际交流、教学技能比赛,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此外,学校还积极依托竹编文化,着力打造了学生竹编作品展、“竹乡小篾人”评选等一系列校园活动,并将竹编艺术节目纳入学校“笋芽”艺术节。

为了更好地保障竹编社团、工作坊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南城小学还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竹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专班,并制定了《青神县南城小学竹编特色校园建设规划》,每学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2次,落实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经费5万元以上。

“多年的实践下来,在课程和活动的浸润影响下,我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有了明显提升,青神竹编技艺这一非遗也在校园内焕发了新生。”李远勤表示,下一步,该校还将继续深化美育改革创新工作,探索更多具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美育课程和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平台。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