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5月9日 星期

人工智能时代学前教育的守与破
——访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杨妍璐

□本报记者 邹红宇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下人工智能席卷学前教育的浪潮?

杨妍璐:当前,人工智能进入学前教育领域是大势所趋,但我们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辅助教育,而非替代人的作用。学前教育跟义务教育不一样,在这个阶段,幼儿非常需要陪伴,需要情感支持,而非冷冰冰的技术工具。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可能会让幼儿觉得好玩,但是真正要在幼儿身上产生教育意义,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记者:人工智能如何为学前教育赋能?如何影响传统的学前教育管理和教学方式?

杨妍璐:人工智能对学前教育的赋能主要体现在幼儿端、教师端和园所管理端这3个方面。

在幼儿端,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支持个性化学习。AR、VR、AIGC等技术可以为幼儿创设沉浸式的游戏化学习场景,有助于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同时,人工智能监测系统能实时记录幼儿的行为数据,帮助教师更精准地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

在教师端,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资源整合、环境创设优化,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循证教学依据,进而提高教师的师幼互动能力和环境创设能力。例如:教师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备课,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师幼互动环节,用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状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

在园所管理端,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自动化数据采集可以减少教师重复劳动。幼儿园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整合幼儿的健康、学习、游戏行为等数据,形成“行动—反馈—再行动”的教学闭环,提升资源调配的科学性。

记者:人工智能时代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教师应如何适应这种变革?

杨妍璐:幼儿园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掌握技术应用能力,二是要坚守专业素养。教师需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工具操作能力,例如利用数据分析幼儿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偶尔“断网离线”——在技术之外保留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对儿童的深度理解。教师的儿童观、专业功底和思维能力等依旧需要教师自己去不断提升。例如,当人工智能提示某幼儿运动量不足时,教师需结合日常观察判断原因,并及时给予幼儿情感支持,而非盲目依赖数据。未来的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在人机协同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教育智慧。

记者:人工智能对学前教育的冲击和挑战有哪些?如何做好人工智能时代的学前教育?

杨妍璐:人工智能浪潮下,学前教育的首要风险是技术异化教育。例如,部分教师缺乏对数据深入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导致对幼儿学习效果的评估不足;若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可能导致幼儿信息泄露。对此,幼儿园需坚守“儿童本位”的技术应用原则:第一,技术选择需以儿童利益为核心,优先引入真正为了幼儿的人工智能产品;第二,强化教师的技术伦理意识,避免将人工智能作为“省力工具”滥用;第三,推动家园共育,引导家长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在育儿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前教育,本质是“如何让幼儿站在技术的肩膀上更好地成长”。必须明确的是:技术是手段,幼儿发展才是目的。人工智能的潮流来得太快了,学前教育已经无法阻挡这个洪流,也没办法逆潮流而行。幼儿园应该是一个缓冲地带,尽可能让这个洪流来得稍微慢一些,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的教育属性,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会倾听幼儿的声音。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