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杰骅 许 可
近年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着力挖掘校园生活之中、社会课堂之上的实践育人资源,以“生活大课堂”和社会实践岗位为载体,创新生活、学习、实践相融合的实习教学活动,探索构建了一套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大实习”育人体系。
将实习的时间轴贯穿育人全过程
“在杭科职院学习的3年,也是我在企业成长的3年。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杭科职院汽车工程学院毕业生王帅在大二时就获得了理想汽车“扬帆计划”第一届维修专员订单班全国技能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并拿到了企业的正式录用通知,“在校期间我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得益于丰富的实践经历,毕业时我就晋升为高级维修专家,入选了理想汽车储备人才”。
从一年级认识实习的职业启蒙,到二年级跟岗实习的师徒结缘,再到三年级顶岗实习的实战淬炼,王帅的故事折射出杭科职院“大实习”育人模式的精髓:以“生活大课堂”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将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将实习的时间轴贯穿育人全过程,让学生在不同阶段以不同视角接触到源自生产一线的实际任务,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逐步提升。
这一设计的灵感,源自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学校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任务,构建起“底层共享通用技能+中层分立专业技能+高层互选拓展技能”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以智能制造学院与吉利汽车合作的现场工程师班为例,学生3年间经历基础夯实、技能强化、创新突破三阶段培养,最终实现从“任务执行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数据显示,该班66名学生全部通过企业L3认证,60%进入研发岗位。
“教育不应是空中楼阁,而应扎根生活土壤。”杭科职院副院长潘建峰介绍,学校将18个校园生活场景改造为实景化“微实习”场域,并依托344个校内外实践基地,构建丰富的专业实习平台。学校充分发挥作为杭州乡村振兴学院秘书长单位的资源统筹优势,在“走读山乡”和乡村振兴服务实践中延展实习空间,扎根山乡构建师资多元、课程实战、教学下沉的实习平台。如商务管理学院的教师带着实习学生通过拜访民间技艺传承人、考察生产企业等方式,梳理制定出属地50多个传统美食、技艺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案。“打破传统实习边界,让每个学生在校园成长过程中找到与自己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微实习’岗位。”潘建峰说。
把实习课堂建在鲜活的产业一线上
“机运五区涂装线滚床停止运行了,需要支援!”对讲机中传来急促的呼叫声音。“马上到!”长兴工厂设备维修现场工程师班学生陈钧迅速响应故障呼叫,精准操作排除滚床故障。这一幕,正是智能制造学院与吉利汽车合作培养现场工程师的一个缩影。
“大二时我就开始接触4S店运营,毕业时已能独立处理复杂故障。”毕业生吴建军的职业轨迹,印证着岗位浸润理念的前瞻性。学校打破传统“3+2”实习模式,将职业体验前移至入学初期,通过工学岗位招聘会、勤勉双劳课堂等载体,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提前感知职场脉动。
岗位浸润强调将实习时间往前延伸,让学生在更早的阶段接触岗位。学校倡导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要有勤工助学经历,更重要的是学会吃苦和坚持。2016年3月,学校的“职场初体验”工学岗位项目正式推出。每年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不仅面向毕业生,也会向低年级学生开放2000余个“微实习”岗位——从行政助理到生产线组长,从AI巡检技术员到创业项目合伙人,每个岗位都是职业素养的孵化器。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俞勤文从“女生超市”创业到斩获省级职业规划大奖的成长史,正是这种浸润式育人的生动注脚。
如今,岗位浸润更显智慧底色。城市建设学院开发的管线智能巡检机器人项目,让学生在校内即接触前沿技术。学生芦西杭在亚运村管廊运维实习中,运用BIM技术解决渗漏难题,其团队也斩获了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市政工程专业学生阮善敏在实训中感慨:“给校园管线做‘肠镜’的经历,让我对城市生命线运维有了全新的认知。”这种将真实岗位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的实践,使85%的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获得了企业岗位认证。
用数字画像引领学生职业成长
多元构建职业能力导向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并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职业成长画像,是杭科职院“大实习”育人创新与实践的重要亮点。通过学生职业成长画像,学校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需求,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在实习管理大脑平台上,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画像正被动态勾勒。这个集成12万条数据的智能系统,通过采集实习轨迹、技能证书、项目成果等信息,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为教学改革提供精准导航。实习结束后,该平台自动生成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岗位实习质量报告。根据职业成长画像,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实习岗位和企业,提高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数智化不是冰冷的监控,而是温暖的成长陪伴。”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张朝山以勤勉双劳课堂为例,展示了数字化赋能的深层价值:劳动时长、技能掌握度、创新成果等20余项指标被量化为“能力星图”,指导教师可据此定制培养方案。2024年,汽车工程学院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奖项同比提升40%,印证了数据驱动的育人效能。
数智赋能更体现在评价体系的革新上。杭科职院构建的“三元五维”评价模型,将企业导师、校友工程师、AI系统纳入评价主体,突出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新型指标。物联网技术学院与阿里云共建的产业学院,还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学分认证,使学生的跨企业实践经历可追溯、可转化。
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杭科职院深得这一教育思想的精髓,将其全面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把生活作为育人的最大课堂。漫步校园,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和谐共生,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清晰可见。
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2022年,“生活·实践”教育浙江中心落户杭科职院,学校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开展新生活教育行动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破解职教痛点提供了钥匙。”杭科职院宣传部副部长、陶行知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村表示,学校将生活教育理论融入育人模式改革和实践工作,出版了《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等7部专著,构建起行知文化特色、生活实践筑基的育人生态。近3年,学校开设了“校园劳动”“走读山乡”等10类生活课堂,形成典型案例100余个。
当人工智能掀起教育变革的巨浪,杭科职院用“生活大课堂”给出了职教改革的杭州方案。杭科职院院长温正胞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要在生活的实践中点燃。”在这里,车间与教室的边界在消融,技能与素养的藩篱被打破,正如校园中镌刻的陶行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所传承百年教育薪火的学校,正在用回归生活本质的育人实践,书写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行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