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展台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4月25日 星期

评价,让学校更好地看见自己
杭州市西湖区深化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鲍雯雯 钱金林

走进杭州市西湖区的校园,一幅幅生动的教育图景跃然眼前:创新实验室里,学生们正专注地调试编程小车,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运动场上,别开生面的“素质大闯关”活动如火如荼;会议室中,几位教师正围绕一份“一校报告”展开深度研讨……这些场景,是西湖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生动写照,也印证了评价绝非“外在压力”,而是帮助教育回归本真、促进各主体自主生长的“催化剂”。自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首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区以来,西湖区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推进评价改革,通过构建指标、工具、平台“三位一体”评价体系,逐渐探索出一条激发学校自觉改进,进而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自主发展的“西湖路径”,为区域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让每个主体都能在学校教育里看见更好的自己。

取消统考:

从“被动迎评”到“自觉生长”

2014年,西湖区率先取消小学统考,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不小震动。许多人疑惑:没有了统考,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让家长看到学校真实的教育水平?对此,西湖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清晰答案:通过设立教育督导评估中心统筹全域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尝试将办学质量评价与教师、学生的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推行“学校自主命题+区域命题研修”的工作机制,将评价权还给学校,让学校真正承担起学生评价的首要责任,同时又通过“研—教—学—评”一致性区域研修引领学校加强评价能力建设。在这一责权体系下,区域负责对学校进行评价,学校负责对学生进行评价,区域以促进学校内生发展为主旨,赋权学校,激发活力。与此同时,区域还明确提出“过程质量+增值结果”的改革基点,不断完善多元评价方式,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而不是再将分数当作唯一的指挥棒。10多年来,西湖区从过去的“监管—应付”逐渐转向“诊断—改进”,引导各方主体在同一制度框架下获得内在生长的自觉动力。杭州市公益中学校长何滨说:“以前我们最怕的是临时突击检查、考试抓得太紧。现在区里更多是帮助学校建立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机制。学校不再为‘迎检’而疲于奔命,而是主动利用评价来挖掘办学特色、发现不足并持续改进,这才是真正的‘主体自觉’。”在他看来,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恰恰代表了区域与学校双方角色定位的重塑与进步,也体现了区域对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与学校内涵建设的深层关注。

构建体系:

指标、工具、平台“三位一体”

“如何让评价真正在一线落地?”这是改革初期,西湖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与多个研究团队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喊口号,还必须给评估员和学校提供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和平台支撑,否则就会沦为走形式。”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负责人说。

四大效能:让评价“不唯结果”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西湖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联合专业研究团队,研制了以管理效能、环境效能、教学效能、学生发展为核心框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管理效能通过审视学校课程领导力、制度与文化建设等,确保管理层对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环境效能关注校园整体生态与文化,推动“和而不同”,给师生创造和谐、积极、包容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教学效能聚焦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教师教研创新,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学生发展不仅看学业水平,更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合作探究与社会责任等多元素养。与以往单纯关注学生分数或升学率的评价不同,西湖区将评价目标从传统的学业成绩拓展至整体办学成效。指标体系突出管理效能、环境效能和教学效能三者协同,力求全面反映学校在促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管理效能是基础,支撑环境效能和教学效能的整体提升;环境效能与教学效能则共同推进学生发展。指标体系中还设立学业负担、校园欺凌等预警指标,为学校及时关注教育生态的平衡与健康提供了重要依据。整体指标涵盖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的“立体质量评价框架”。

多元工具包:把评价变成实操手册

仅有指标还不够,为了让学校真正会评、善评,区域开发了“课堂观察量规”“教师访谈提纲”“学生问卷”“制度审阅量规”等工具,并打包成“标准+案例+操作指南”的综合工具包。评估人员、校长、教师都可以根据手册中给出的标准化程序开展评价工作,从而提高评价的可重复性与可靠性。

不少校长和教师反映,之前外部评价常常只是一纸数据,难以及时改进教学细节。现在每一项评价都有明确可观测、可分析的指标,并且配备了典型案例。比如,“教师访谈提纲”从教学过程标准、支持性工具、评估机制、指导反馈等多个维度与教师对话,通过结构化访谈来获取学校真实的教学过程管理状况;“课堂观察量规”则从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生成性提问等多个角度对一节课进行客观记录,使好课堂不仅停留在经验感受上,还有了更清晰的量化参考。

为促进区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协作互鉴,西湖区还构建了由校长、教师、督学、教研员和评价研究员共同参与的“五方协同入校评估机制”,通过“入校评估—数据会商—改进协商”流程,实现循证诊断。评估前,通过《学校指标标准参考手册》等工具前置评估标准;评估中,评估团队利用课堂观察、结构化访谈等多元工具获取证据,并与学校一起研判优势和瓶颈;评估后,学校收到“一校一报告”,精准呈现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改进奠定基础。

智慧评价平台:打通“评—改”闭环

“最后一公里”往往是许多教育评价改革的难点:在报告和现实教学之间,总存在落地难或执行力不足的问题。为此,西湖区倾力打造了智慧评价平台,形成数据采集、分析与改进跟踪的闭环系统。

平台通过数据中枢统一多种数据格式,实现数据跨系统动态汇聚,并配备低代码分析工具,大幅降低了评价研究人员的数据处理难度。更重要的是,平台集成了强大的可视化功能与“数据解读微课”等资源,帮助学校与行政部门高效理解和应用分析结果。学校还可通过平台在线提交改进计划,区域业务部门据此提供评估与指导,确保改进措施科学可行。

目前,平台已与区域督导工作进一步结合:学校实时记录自评结果,区责任督学开展“一校一报告”月度督导,通过在线查看和入校调研等方式对学校改进成效进行跟踪评估。现已有超过200份校本行动计划和600余条实践策略沉淀在平台中,形成可查询、可学习的“智库”。随着平台不断迭代,评价功能由数据采集扩展到改进支持,真正实现了从“一校一报告”到决策“智库”的全面升级。

为了进一步推动精准改进,区域还研发了包括数据解读工具、改进计划设计指南与学校自评工具在内的结构化支持性工具箱,并通过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帮助学校快速分析数据、制订改进方案,实现高效诊断、精准改进。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赵卫群表示:“过去拿到评估报告时感觉无从下手。现在借助区域提供的模板、微课、指南等支架,能更好地将评价结果与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真正让评价促进学校发展。尤其是在线提交整改方案后,专家的跟进意见会很快返还,大大提高了改进效率。”不少校长也提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外部评估与校本自评、自改紧密融合,让评价不再停留在会议室和报告中,而是融入日常教学管理。“我们甚至自发组织跨校研讨,通过共享平台看彼此的改进经验,大家共同切磋、一起成长。”杭州市文新小学校长傅盈说。

三级联动:

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自评自改”

评价的“终极使命”,在于让各主体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和潜力,并通过反思与行动实现持续改进。西湖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核心,不在于区里如何打分,而在于如何激发学校自觉改进,进而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自主发展。从外部“被评”,到内部“自评”,再到持续“自觉生长”,西湖区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联动的新局面。

学校层面:从“被动迎检”到“主动求诊”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紫萱小学在接收评估后,立刻组建校本研修团队,结合专家指导系统改进集体备课模式。“我们不再对外部评价心存抵触,反而感谢它帮我们找到了更精准的发力点。”校长张冠军说,“每次反馈都指引我们迈出新一步。”如今,“评后反思”成为这所学校的一种常态。每一次外部评估报告出来,校内都会召开专题研讨会,并细化改进行动。事实上,多数学校在经历区域系统评估后,都会主动进行校本自评:对照“四大效能”指标,对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流程、家校沟通等展开全方位“体检”,并据此制订改进计划与保障措施。在外部评价的触发下,学校真正学会了自省、自查与自改。对于杭州市袁浦·周浦中学教学校长黄晓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培训”。他作为评估团成员全程参与了某所学校的入校评估,对评估标准和工具的运用感触颇深:“课堂观察、教学过程管理、兄弟学校的实践经验……亲眼所见、亲身所悟,让‘区域标准+校本运用’的思路更加清晰。”回到本校后,黄晓冬对学校的教学过程管理标准进行了重新打磨,并组织教师团队基于区域评估工具开展校本化改编。“我们把教研和校本研究结合起来,研发出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观察专题评估量规’,推动教师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课堂。只有把标准内化为教师看得懂、用得起的‘教研抓手’,才能真正撬动课堂实现改变。”

教师层面:从“经验施教”到“循证改进”

对一线教师而言,评价改革最直观的变化在于课堂。过去,许多教师依靠经验教书,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和检查,缺少深入反思和专业成长空间。而今,“课堂观察量规”“数据素养工作坊”等方式,让教师们逐渐学会运用过程性数据开展教学反思,让施教更科学、更精准。杭州市文溪小学利用区域提供的数据和支持性工具,积极开展数据素养培训。青年教师们在“数据素养工作坊”中学到数据分析与结果运用的方法,全学科都开始了循证教研,通过数据洞察问题、基于问题创想解决策略,最终形成改进行动计划。“我们已经从‘凭感觉’走向‘有依据’,更乐于在互评与分享中共同进步。”一位教师表示。“以前上课凭感觉,现在通过量规标准参照,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位数学教师感慨,“然后我们教研组成员一起讨论怎样改进,才会更具针对性。评价让教学更精准、更科学,也让老师们更有职业自信和成就感。”

学生层面:从“排名竞争”到“成长自觉”

评价方式的改变,不仅在学校与教师层面引发革新,也深刻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取向。近年来,英语情景剧、美术流动画展、科技项目化测评等创新实践,在西湖区多所学校里落地开花,让学生更加关注自身成长,而非单纯追逐分数排名。例如,杭州市育才实验学校的英语情景剧,借助实景对话与多维表演考查学生语言能力、情感投入和团队协作;杭州市大禹路小学的流动画展,让学生们在课后随机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并相互评价;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杭州市紫金港小学等在科学课中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或“编程挑战”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操中接受多维度考核。许多学生表示,没有了排名压力,能更专注于学习本身,也更乐于主动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成果。西湖区还鼓励各校结合学科特色、校园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学生评价模式。比如,有学校将每周的班会课设为“学习汇报+同伴互评+自我反思”,让学生用PPT、视频等形式呈现一周的学习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正视不足,规划下一步努力方向,并在同伴互评与教师指导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获得成长动力。

“用评价唤醒生命自觉”

10年来,西湖区基本形成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整体评价生态。更宝贵的是,这一过程并非“他评”“督导”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在“区域标准+校本实践”的有机融合中,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看见问题与可能,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

“评价,让学校更好地看见自己。”在西湖区,这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场行之有年的育人实践。正是在这面“镜子”中,各层主体看到了教育改进的着力点,看到了自主内省与超越的可能。评价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筛选优劣,而在于触动每个主体发自内心的觉察与成长,在不断的“自诊”与“自我修复”中完善教育生态,真正做到“以评促改、评建融合”,从而让每一个主体都能在教育里看见更好的自己。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