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4月22日 星期

AI时代,如何“打开一本书”
——青少年阅读新风向观察

□本报记者 童抒雯

“《红楼梦》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在AI时代,要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只需花上短短几分钟,就能获得一份详细的读书笔记。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资源甚至阅读体验都在经历着一场重塑。当智能化成为阅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当“5分钟读经典”成为可能,一系列教育命题随之浮现:如何借力AI,赋能阅读?课堂内外,如何实现深度阅读?阅读的价值又该如何定义?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就此走访了我省各地各校。

当AI与阅读“共舞”

“大家好,我是诗人李白。这是我的好朋友汪伦……”在杭州市钱学森学校的一节语文课上,虚拟人物“李白”正热情地进行自我介绍。《赠汪伦》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教师梁颖借助AI,让这位唐代诗人穿越千年,“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立马被吸引了。”梁颖还惊喜地发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无独有偶,在新昌县实验小学的语文课上,教师杨杏玲用AI技术给学生带来了一次特别的体验。当学生读到《城南旧事》中英子和亲人、朋友告别的感人片段时,杨杏玲通过AI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前读这段文字时,学生可能想象不出具体场景。”杨杏玲说,“现在有了AI生成的画面,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英子当时的心情。”当兴趣的阀门被打开,学生渴望阅读的热情也随之被点燃,“他们都说还想再多上几次这样的阅读课”。

当AI与阅读相遇,学校有的是新鲜“玩法”——绍兴市鲁迅小学学生在“越城智慧校园阅读平台”上,通过参加互动游戏与知识竞赛,与AI一试高下;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开发了“我的图书馆”阅读应用软件,把学校图书馆“搬”到了学生手掌上;江山经济开发区小学创新打造“智慧阅读空间”,通过个性化推荐、分级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丰富阅读体验、易于激发阅读兴趣、便于拓展延伸知识……毋庸置疑,这些都是AI给阅读带来的加分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詹伟华认为,AI加持下的校园阅读更多是指向阅读过程的智能,“通过大模型的应用、智能体的交互,在未来,每个学生都可以拥有一个贴心的智能学习伙伴”。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AI适时进行阅读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阅读;课堂之余,AI可以根据学生阅读内容分析其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推荐书目。此外,AI还可以用游戏闯关的方式辅助学生阅读,根据其学习进度和表现适配学习内容。

在浙江,有不少学校开始试水,让AI赋能阅读,发掘更多可能性。去年,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仁皇校区试点“浙里阅读”平台。平台推出没多久,就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好评。“我家孩子很喜欢看书,以前书单都是网上找的。现在有了它,上面有学校老师针对性推荐的书单,特别好用!”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除了可以链接试点学校的图书馆系统,还弥补了学校“数字阅读”不足的短板,由教师推荐形成班级、校级电子书架,通过平台向家长端推送各类好书,并有极强的交互性。在温州市籀园小学,教师在平台上设置了“闯关游戏”,学生在阅读后完成相应题目进行闯关。语文教师李晓燕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变高了,而且教师可以依托平台,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追踪,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让阅读回归本原

与此同时,AI阅读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曹鸿飞深耕阅读教育多年。在他看来,AI阅读更多停留在浅层阅读上。对于正处在注意力和阅读力培养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过早接触AI阅读,不利于他们养成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去年发布的《浙江省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蓝皮书》提到,我省中小学生从3~6岁开始培养阅览习惯的占35.31%,6岁以后占27.50%。由此可知,“抓早抓小”成为阅读习惯养成的主要路径。蓝皮书指出,“阅读数量在不同学段间并不均质,图书阅读率随学龄增长而下降,小学生阅读率普遍高于中学生”。这反映了在推广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挖掘阅读兴趣、保障阅读时间,帮助学生完成深度阅读等,成为当下青少年阅读需要解决的课题。

在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乡村阅读推广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金旸为当地建起了一座公益书屋。金旸明显感觉到,这几年,人们对阅读的需求在提高,“特别是亲子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她总能在书屋里看见亲子共读的温馨场面。“无论技术如何变迁、阅读的形式如何多元,阅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金旸坚信,学生在亲身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感受和思考是技术无法给予的。

AI时代,最是书香能致远。记者向DeepSeek提出了一个问题:“AI时代,阅读的意义在哪里?”它是这样回答的:“AI时代,阅读是人类保持深度思考、独立判断和创造性思维的最后堡垒。”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