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书页深处有微光

吕群芳
曹鸿飞
金 旸

从三尺讲台的谆谆教诲,到教研一线的深耕细作,再到山野书屋的默默坚守——在推广阅读的漫漫长路上,总能看见一群教育人跋涉的身影:吕群芳用文字浇灌童心,让想象在课堂绽放;曹鸿飞以创新改革课堂,使阅读焕发新的生机;金旸则走进乡野村落,用书香点亮一方灯火。尽管身份各异、舞台不同,他们却因共同的信念步履不停,让阅读抵达更多的人、更远的地方。

从汉字出发,做学生阅读的“指路人”

□本报记者 邹红宇

在嵊州市爱德小学,语文教师吕群芳爱与汉字“较真”这件事,是出了名的。

吕群芳与汉字的缘分,跟一段阅读经历分不开。2014年,吕群芳偶然读到了《认得几个字》这本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发现自己只知道字怎样写、怎么读,却不知道它的由来和演变。在她看来,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教会学生组词造句,而应该带着学生一起发现汉字背后的学问,“我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不只是一个个黑黑的方块”。

“咱们班姓张的同学,你们知道自己的姓氏从何而来吗?”每次上课前5分钟,“汉字小课堂”准时开课。学生们在好奇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语文世界。从汉字出发,让学生发掘语文的美好,是吕群芳打开语文世界的钥匙。

吕群芳心中的理想课堂是带有探究味的,她希望学生能保持好奇,在阅读中勇敢地去探索未知。这份体悟更多的是源于亲身经历。在阅读《中国神话通论》时,吕群芳了解到上古时代的许多神话都与汉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此启发的她决定自己开发课程,设计了“汉字里的粮食课”“汉字里的家国志”“汉字里的家风家训”等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在她看来,教师能直接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拥有探究和学习的能力,而阅读能让学生获得这样的能力。

吕群芳的童年是在嵊州市贵门乡的大山里度过的。大山闭塞,书籍成了童年最珍贵的精神食粮。尽管性格内向,朋友不多,但是她从来不觉得孤单。阅读让她知道,山的那边不只是山,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1991年,19岁的吕群芳回到家乡,在贵门乡校担任语文教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她就决定把阅读的乐趣带给学生。多年来,吕群芳一直保持着睡前阅读的习惯,每当看到好的故事时,她总想着要在第二天的课上读给学生听。“用100个故事滋养童年”是吕群芳近几年一直在做的事。她期望用故事给予学生温暖的关照和正确的引导。一次,一名学生说了谎却不承认,于是她用《小豆儿》教会学生承认错误。当学生之间有摩擦时,她会用《红舞鞋》抚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毛刺,让他们学会正视自己的情绪。在她看来,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耕耘课堂之余,吕群芳还是公益读书会的发起人。在贵门乡,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南宋书院——鹿门书院坐落于此,这里也是她推广乡村阅读的主阵地。从2018年起,吕群芳和她的团队以鹿门书院为基地,每月开展一次“鹿门讲坛”农村儿童阅读行走活动。在嵊州,由她发起的“精灵之夜”少儿公益读书会活动更是一张金名片。眼下,公益读书会已经累计举办活动280余场,超2万人次城乡儿童参与。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吕群芳与团队的默默耕耘。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吕群芳还组建起一支由在职教师、家长和退休人员组成的领读者团队。

有朋友问吕群芳:“为什么要组织公益读书活动?”一时之间,吕群芳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在她眼里,带着学生一起读书本就是件融入她生活的平常小事。“我的愿望很简单,只想带着学生行走大地,翻阅书海。”这就是她的回答。

破局课堂,做阅读教育的“摆渡人”

□本报记者 童抒雯

说起温州的阅读教育,中小学“爱阅读”行动已然是块响当当的招牌。从2013年起,“爱阅读”行动已经走过了11个春秋。在这条推动全民阅读的道路上,始终活跃着一个坚定的身影,他就是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曹鸿飞。从海岛教师到语文教研员,再到阅读推广人,曹鸿飞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最朴素的理想:“我想让孩子们多读一点书。”

曹鸿飞的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力量,笃定又平和。这大抵与他常年“泡”在书里有很大关系。1993年,曹鸿飞从浙江省乐清师范学校(现为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在洞头霓屿岛上的一所小学任教,一待就是8年。

海岛学校地处偏远,教学资源本就匮乏,书籍成了这个年轻小伙与海岛之外的广阔世界连接的纽带。学校缺书,曹鸿飞每个假期都会跑到温州市区淘书,“大半工资都花在买书上了”。曹鸿飞始终坚信,教师自身的阅读积累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深度与广度,“如果我的课不能让学生们两眼发光,我是不敢走进课堂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曹鸿飞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生阅读的时间被课业挤压,阅读的范围受到诸多限制,学生能够大量阅读的机会也有限。可他心里总是不甘,一心要上一堂理想的语文课。

内心一旦有了确定的锚点,便是扬帆起航的好时节。2002年,曹鸿飞带着一份语文教学新方案调至温州市实验小学,任教语文。机会来了。曹鸿飞以自己任教的班级为试验田,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堂教学和活动设计4个维度出发,对语文课堂进行系统性的重构。他还给自己的班级定下“铁律”:每天坚持20分钟的书法练习,每周上一节写作课,两周进行一次阅读指导课,每月开展一次阅读交流,课外不布置作业,只有大量阅读和自由写作活动。

这条指向阅读的课改之路,恰如一场静默的革命,不事张扬却影响深远。两年后,曹鸿飞所带班级中有32名学生先后在各类刊物中发表作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浙江省特级教师白莉莉鼓励道:“这样的语文教学实践值得在全市推广。”

2004年,29岁的曹鸿飞成了当时温州市最年轻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回头看,他发现过去多年的沉潜成了自己坚持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在曹鸿飞的教育哲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成为教研员后,他并未将自己封闭在理论的象牙塔中,而是选择与教研团队一起,深耕语文课堂,从一堂课到一门课程,目的就是“多腾出时间给学生们阅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多读书。”曹鸿飞观察到,在过往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一本课本一统课堂”的“少慢差费”现象,课内读的少,接受阅读、零散阅读、孤立阅读严重,课外阅读又处于学生自发状态,“课内与课外阅读好比火车轨道上的两条铁轨,虽并列而行却相互独立”。他想做的就是将阅读融入课堂,让课堂成为阅读的主阵地。于是,一条课内外融合阅读的“第三路径”就此铺展开。

2011年,曹鸿飞带领教研团队投入到小学语文“1+X”联读教学的研究中。在这个教学图景里,“1”代表着课文、单元和任务,“X”则是与之相关联的联读素材,它们可以是同主题的文章、书目、音乐或绘画等。在曹鸿飞的设想里,“X”的取舍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它的加入既能倒逼教师精选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环节,又能利用联读机制让阅读变得更有力量。

从2016年起,曹鸿飞与教研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利用节假日开发语文教材中的“X”资源。2021年,团队终于完成了“X”资源建设,构建了基于教材和课堂扩大阅读量的“课文+、单元+、任务+”阅读机制,开发的联读资源更是填补了这一领域的阅读空白,形成了单篇、群文、整本书和群书阅读模型。这项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曹鸿飞曾算过一笔“阅读账”:采用“1+X”联读教学模式后,学生们一个学期能多读80~100篇文章,课外阅读8~16本书。粗略算来,一名小学生可以在6年内多读1000多篇文章,课外联读200多本书。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1+X”联读教学更像是一份实用的教学指南,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在温州市中通实验学校,教师朱海珠的案头常年摆放着她的“备课三件套”——语文课本、联读资源和课堂作业本。“教了几十年语文,带着学生在一篇篇课文里反复打转,可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依然有限。”朱海珠曾尝试过拓展阅读、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等多种教学模式,但“由于缺乏深度联结,学生往往只会读‘这一篇’,换一篇文章又不会了”。

有了这份指南,朱海珠的课堂变得更加饱满。在教授老舍的《养花》时,她会让学生联读《北京的春节》《草原》《母鸡》等老舍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归纳老舍的语言风格。在她看来,这种整合式的阅读策略既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能真正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像朱海珠一样,在课堂上实践着这种“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模式。

这场由阅读带来的教育实践如同一股潜流,悄然滋润着温州当地乃至全国的小学语文课堂。从最初“上一堂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的朴素愿望,到如今“推动区域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大理想,这位教育行者依然奔走在教研一线,坚定地探索着语文教育的理想之路,那就是——让学生喜爱语文、热爱母语,让语文课成为最有魅力的课。

点灯乡村,做阅读星火的“传薪人”

□本报记者 邹红宇 童抒雯

出杭州城往西北方驱车40多公里,过了径山,便是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鑫藏修”公益书屋便坐落在这个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村子里。在当地,这座窗明几净的二层小楼是人们闲暇时阅读的“桃花源”,而在其创办人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金旸的心中,这里是播撒文学种子的“芳草地”。

谈及创办“鑫藏修”公益书屋的初衷,金旸娓娓道来:“我想建一座开放式的书屋,既能将城里优质资源引入乡村,又能为乡村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阅读场所。”在她看来,书屋的建成能给乡村孩子带去他们需要的东西:阅读的兴趣、习惯与视野。

从2000年起,金旸就已在杭州郊区多所乡村小学开展公益讲座,引导孩子们的课余阅读。20多年来,她的脚步遍布全省40多个县(市)百余所小学,举办公益讲座近2000场,听讲学生达20万人次。2024年,金旸获评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事实上,“在乡村推广阅读”这一信念的种子早在10年前就已种下。

2015年,金旸来到建德市三河小学开展公益讲座。会场上,她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谁有3本以上的课外书?请举手。”话音落下,台下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那一刻,金旸感到很惋惜。如何让乡村孩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我要建一座孩子们能随时走进来的书屋”,信念的种子一旦落地,便开始抽芽生长。

2018年,金旸到百丈镇为当地百姓开展公益讲座。金旸至今仍记得,讲座当天,礼堂里里外外挤满了赶来“听课”的村民,他们中有的来自附近村庄。一场关于阅读的讲座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当地人对知识的渴望。讲座结束后,金旸被热情的村民团团围住,“金老师,您能不能留下来?”金旸欣慰不已,“乡村孩子是喜爱阅读的”。面对村民的热情邀请,金旸很快做了决定——要建一座公益书屋。

金旸的决定受到百丈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书屋的建址很快被敲定。在溪口村,常年闲置的村卫生院曾是方圆十里最破败的建筑:斑驳的白墙、开裂的梁柱、疯长的野草,与远处青山绿水格格不入。但在金旸的心中,一座象征着希望和热爱的乡村公益书屋早已跃入脑中:敞亮的院子里有绿植点缀,书架上摆满了由她亲力挑选的国内外经典童书,后院里还有鸭子做伴,如同一个世外桃源。2021年5月,书屋落成,正式开门迎客。终于,金旸心中的愿景照进了现实。

金旸给书屋取名为“鑫藏修”。其中的“藏修”出自《礼记·学记》中的“藏修游息”,意为心里常常想着学习,不能废弃。她希望乡村孩子也能在书屋里找到另一个广阔的天地。当下,“鑫藏修”公益书屋共有藏书2.3万余册。去年,书屋还与余杭区图书馆合作,开通了两地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在为乡村输送优质图书资源的同时,更多的文化资源以书屋为桥,走进了乡村孩子的生活。“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蓉笔下这充满乡愁的诗句,近日在“鑫藏修”公益书屋的“用诗歌讲好家乡故事”活动中被轻轻吟诵。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书香润苗”项目的志愿者们,以这句诗为引,带领乡村孩子走进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孩子们或高举小手踊跃发言,或围坐一团热烈讨论,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对诗歌的感悟与热爱。

这样的场景,正是“鑫藏修”公益书屋日常活动的生动写照。4年来,书屋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孩子们在这里阅读嬉戏,村民们在此休憩充电。在金旸的推动下,书屋先后邀请了50余位作家、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担任公益导师,开展了500多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书屋始终洋溢着书香。

如今,百丈镇的孩子们见到金旸都会亲切地喊一声“金老师好”。更让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里爱上了阅读。“当自己热爱的事业能帮助他人时,这份满足感就是最好的反馈。”寥寥数语,写满了这位“乡村阅读推广人”的无限执着与热忱。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