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生
大海激浪,甬江潮涌。文脉悠悠天一阁,巍巍惠贞著华章!
宁波市惠贞书院建校30年来,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良的师资队伍、卓越的办学成绩、坚实的制度保障、别样的校园文化、蓬勃的发展态势,赢得了社会的赞扬、家长的信赖、学生的喜欢。
目前,学校有天水(小学部)、育才(初中部)、榭嘉(高中部)3个校区,有92个教学班、4020名学生、288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教师93人,市、区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59人,市、区名班主任和骨干班主任31人。雄厚的师资力量夯实了学校发展的基石,彰显了卓越的综合实力。学校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首批中小学校示范性党组织、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浙江省美丽校园、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精准教学实验项目学校、浙江省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等荣誉220余项。
理念文化筑牢学校发展的基础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好学校一定是师生充满美好生命欲求,精神丰盈、身体强健的学校;一定是充满深厚文化气息,灵动创造、和谐上进的学校。而这一切都归之于学校有一种决定师生生存方式的文化样态。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一切场景的核心。学校发展的视野是宏阔还是逼仄,行动是强健还是孱弱,策略是有效还是无力,教育是灵动还是滞涩,未来是辉光熠熠还是灰暗昧昧,都取决于文化。
建校之初,学校便把“礼善”作为核心文化,其目的是使师生在外在行为上遵规守纪,在内在心灵上利他为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推动社会和谐。“行明理致善之道,集东西教育之长”的办学理念,展现了学校既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面向世界文化的广阔视野,以及既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又要有善好人性的追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科学的、适宜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学校,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发展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形成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国际竞争加剧,“科技洪流”汹涌,我们急需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教育的核心目标,也从培养工业化时代所需的知识型单一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种新形势,显然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我们在继承“礼善”文化的前提下,以突出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以“仁慧”为学校的核心文化,以“履仁弘德,求知惠世”为校训,实现学生扎根传统、面向世界的追求更强劲,文化视野、智慧道德的要求更彰显,思想的深度、求索的广度、眼界的高度有更大的提升。学校带着打造书院教育新高地的强烈愿望,汲取古代书院文化精髓,把“为学弘道、兼收并蓄、质疑辩难、求实创新”作为其精神,以“优质化、个性化、精品化、国际化”作为办学追求,以“建构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继承与创新、尚真与唯美、仁德与智慧相结合,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和国际特质的新教育”作为整体发展的愿景,以“培养有仁爱、有智慧,既有传统文化根基,又有世界文化胸襟,视野开阔、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人才”作为育人目标。
这些带着文化温度的句子悬于楼、书于墙、刻于石,加上生态化校园,以及风格独特、在第16届世界建筑节上获奖的教学楼,让整个学校呈现出既深厚又灵动、既高远又扎实、既宏阔又具体、既生机勃勃又催人奋进的文化样态。
党建文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
党建文化就是通过对党的优秀文化的继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注入教师的灵魂。它是思想的重建、人性的重塑。
学校十分重视党建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保障。制定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制度31条,包括《宁波市惠贞书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宁波市惠贞书院“三重一大”决策及实施规程》等,为党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学校现有党员教师182人,在职教师党员人数占教师总数比例高达56.9%。他们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着引领、范导的作用。
因此,秉承“融入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理念,学校以党建凝聚力量,引领各项事业发展。党建文化建设以健全治理体系、夯实制度基石、创新党建载体为抓手,发挥党组织的引领、监督、把舵之功能,健全“互联网+党建”模式,高标准建成各学部党员活动中心及党建文化长廊。倾力打造“七个一”(一岗、一日、一课、一网、一家、一帮、一评)特色党建品牌,并和学校的德育建设、质量建设、社会实践、书院传统、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努力推进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学校朝气、正气、志气、锐气、廉气的形成,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连续5年摘得“宁波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称号。
制度文化夯实学校发展的基石
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体系,是学校的文化契约,是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基石。将有形的制度规范内化为师生的生命规约、外化为行为约束,以此形成文化自觉,是制度文化的最高境界。
学校高扬传统“礼善”文化。“礼”即指导人们言行的规范、制度;“善”即利他的行为。制度是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有序、和谐发展的基础。学校始终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导向,以“礼善”“仁慧”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注重培养师生纪律、法律意识,塑造其仁善的心灵,彰显人文关怀,折射人性之光,并形成“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实化于行、融化于情、内化于心”的制度文化建设大思路。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已经形成了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文化体系,包括“全员德育”实施条例、教师尊重学生100条、学生课堂常规细则、学生礼仪常规细则、教师课堂常规细则、行政领导下组参加教研活动制度、精品课打造工作条例、教师“分层阶进”培养工程实施计划、爱心家长志工团组织条例等。全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制度则由制度条目、执行细则、评价标准等构成,形成了具有严密性的闭环式体系,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地展开。
各项制度公平、公开、公正,明晰通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环环相扣,使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做而有据、行而有规、管而有格、动而有方。拒懒排惰、鼓励创新;警示退缩躺平,奖掖奋发有为。完善的制度文化样态,使学校始终处在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中。
课堂文化抓牢学校发展的关键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探求之火。尊重生命,创新施教,让每个学生舒其性、展其能、示其才、扬其长。尊重每一个梦想,看见每一分努力,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扎实、灵动、精细、活跃,是优质课堂文化的特点。
多年来,学校依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懈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把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内觉,点燃报效祖国、创业立功、攀登高峰的信念作为重要的任务。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探索个性化教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打造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精品化,从备课、上课、评课、撰案、交流等方面,强化教学研究,制定“打造精品课的12个步骤”。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究逐渐形成“读、议、展、点、练”引导式教学流程:“读”为基础,突出学生学习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性;“议”为铺垫,突出学生学习的合作交流;“展”为重点,突出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形成;“点”为关键,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练”为核心,突出知识的巩固提高。
当然,这一流程中还设计了具体化、科学化的要求。比如,“练”即练习,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问题练习化,以练代讲、代问、代答;二是“缓坡度、低台阶、小跨度”;三是因材施教,分层推进。还要求做“精”基础题、做“通”中等题、选做探究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学有所成。依据学科、班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强调入格而不为格,鼓励“出格”“创格”,倡导创造性、灵活新颖、有活力的个性化教学。换句话说,就是既注重一般的教学常规,又大胆创新,教出个性、教出风采、教出风格,提升课堂文化的魅力。
时代在变,要求在变,课堂文化建设也在不断探索中呈现出其新的精彩。随着AI、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我们迅速作出调整,改变课堂文化环境,和AI融合,全面推动教学要素数字化升级,积极开展“数·智”教学方法升维行动实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在真实情景下发生。同时,研发指向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工具、平台和网络系统,打造可信安全、智联融通的智慧学习环境,并使数字化工具准确嵌入具体的教与学场景,让思维可视、支架可助、数据可循、素养可测。此外,还引入“混合式学习”“跨学科学习”,运用HiTeach软件和IRS评价系统,为学生兴趣提升、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课堂文化样态的打造,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也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始终稳居全市前列,源源不断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
实践文化打造学校新亮点
学校要想富有活力和创造性,必须站在时代前沿并作出自己的探索。实践赋能,打造新知文化场景,让学生放手去做,通过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辩难,提升创新的责任感,这无疑是培养尖端人才的必经之路。
信息化时代是人机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时代。AI技术将会释放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让教育更加贴合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人类独特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鉴于此,学校极力强化实践创新文化建设,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体系。
一是斥资建设学术化的高水平实验室和场馆。2022年,学校高标准建设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创新实验室,数学、历史、地理、技术(信息和通用)等学科教室,打造了热带雨林馆、海洋馆、植物标本馆、昆虫馆、中药苑、蔬菜水培阳光房、蝴蝶馆,规划建设了具有前沿样态的“惠芯”创客空间、机器人实验室、智能家居屋、科学探索中心等科学活动场馆。
二是依托大学建立多个实践基地和工作站。学校有大龙农业实践基地(现代化种植)、微萌种业实践基地(分子育种)、天胜农牧实践基地(生态农业)、农科院加工所实践基地(超高压食品处理与加工)、宁波植物园实践基地(植物分类与鉴别)等,并陆续与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西湖大学等12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培养关系,联合成立了惠贞科学院,共建成10余个惠贞科苗工作站。
三是成立科技、艺体等实践创新社团。除了建设“科技新苗”、创客组织,还创建了公益实践类社团,比如“惠心志愿者”“爱心之家”“小小义工”等;学术科创类社团,比如生物社、天文社、推理社、泛政治与国际关系战略研究社等;文学艺术类社团,比如音乐社、山茶剧社、理想乐队、惠贞文创社、谷美摄影社等;体育类社团,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羽毛球、桥牌等。这些社团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素养。
四是极力打造具有前沿科技特点的实践创新文化亮点。“科技新苗”和创客创新实践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了强化这项工作,学校制定了《“十二年一体”进阶式科创教育课程规划》,使科创教育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约束性的支撑结构。“十二年一体”是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个年段都要进行以科创为特征的教育;“进阶”是指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坚持科学性、可适性、序列性、有效性原则,不同年段的科创教育内容各有侧重。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培养创新发现、创新兴趣、创新意识为主;初中阶段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创新品行为主;高中阶段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素养、创新责任为主。具体项目课程为:小学感知AI,包括运用智能App或小程序,寻找生活中应用AI的场景,看AI电影等项目;初中认知AI,了解AI的历史与发展,了解AI的分类,进行AI编程体验,目标是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品格;高中实践AI,认识数据标签,进行模型训练和算法应用等,通过实践认知生活、认知社会,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素养和品格。由于路径明晰、方法得当,学生在众多领域收获颇丰:科创团队参加全国14项科技类比赛共获84个奖项,“科技新苗”团队共推出28个科研项目并获65个奖项;在学科竞赛上,获全国生物学联赛一等奖、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等40余个国家级奖项。不少学生在全国、省、市科创比赛中摘金夺银,有的走向更高的平台,使创新成为一种生命的自觉。总之,实践创新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新样态、新动能、新亮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未来,惠贞书院将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勇于担当,探索信息时代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竭力打造书院教育的新高地,为壮美、宏伟的教育事业创新路、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