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银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学校办学导向。新一轮审核评估是新时代推进普通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审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外协同联动的诊断和持续改进机制,加快实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长效化。
一、充分认识评估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评估管理,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石,其核心在于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科学性体现在评估标准必须紧密贴合教育目标和学校类型,兼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确保评价指标既全面又能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系统性强调要构建一个覆盖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的评价机制,包括目标定位、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和教学成效等;实效性意味着评估过程应促进持续改进、及时反馈,确保评价结果能够转化为改进教学的具体行动。
评估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作,要坚持科学性与合理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相结合、学生与教师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校与评估专家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评估与整改和建设相结合,形成“质量共同体”,围绕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共同诊断发现问题、共同商议开出药方、共同行动答好试卷。
二、全面把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科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的根基,更是关乎学生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个别学校存在重学科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重可视化结果轻过程、重外部评价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多数挂靠在教务处,有的是临时机构,评估结束就撤销了,不能确保教学质量监督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二是专职队伍建设滞后,部分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配备不足、人员偏少,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教学质量保障需求;三是学校监控手段滞后,信息技术利用不足,常态化质量保障手段过于依赖传统方式,评价工具单一,缺乏创新和多元化;四是闭环机制尚未形成,评价反馈不及时,校、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结构在质量保障方面联合发力不够,“评估—反馈—整改”闭环机制不顺畅;五是质量文化意识不强,个别学校评估、督导流于形式,整改不彻底,问题重复出现,没有制定明确的质量文化建设制度和实施方案,师生主动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加快建设高水平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要有高水平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持。一是要强化内部质量保障。学校要明确教学质量目标,强化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标准和毕业设计(论文)标准等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质量要求和时代性内涵,确保质量保障的社会适应性。二是要健全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强化学校党委对教育教学质量的领导,明确校长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积极争取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职能部门,统筹推进全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质保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出台有针对性的制度政策。要建立健全教学委员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学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为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袋制度,每年设立数量充足的教学研究项目,改革完善教学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创新大赛和说课、磨课等。四是要强化教学优秀教师群体建设。培养越来越多的教学优秀教师,支持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教学奖励,在晋升、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发挥榜样群体的力量,在学校形成一种重视教学的整体文化。五是要构建科学完备的教学评估体系。健全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评估、实践教学评估、毕业设计评估制度,完善学生评教、自我评估、同行评估工作,合理运用评估结果,完善反馈、促进机制,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用,为师生精准画像,更好地助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六是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要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历史中获得智慧,建立健全质量文化建设的制度,强化师生质量意识和行为的习惯养成与日常规范,营造全员追求质量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大学质量文化。
(作者系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