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钗勤
当镁光灯亮起,掌声如潮水一样连绵不绝地涌动而来,刘优优回想起自己初次和繁漪“见面”时的情形。那时,她小心翼翼地从凳子上站起来,试着迈步却打了个趔趄——让她感到陌生的不仅是脚上的高跟鞋,还有身上那件黑色丝绒旗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刘优优心里嘀咕着:“原来繁漪的生活是这样的……”这是刘优优参加话剧《雷雨·阅读理解》第一次全妆排练时的感想。
这样沉浸式的戏剧体验,正是瓯海中学戏剧教育理念的具象化呈现。20多年来,学校师生创作排演了70余部剧目,将话剧表演从课堂延伸至剧场。当观众席从教室拓展到千人场馆,话剧已不仅是艺术教育的载体,更成为瓯海中学的校园文化基因。
从语文课萌发的话剧种子
话剧进入瓯海学子的日常要追溯至2003年。那一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沈悦进入瓯海中学,成为语文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更鲜活立体,成了他课前课后不停琢磨的问题。沈悦决定在教学中夹带点“私货”——大学时,他作为学校话剧社的活跃成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他想将经典课文改编成话剧剧本,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话剧表演带来的现场感和情感冲击力,是任何音频、视频素材都无法替代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开始了教学实践,《孔乙己》《九歌》《离骚》等篇目都通过学生们的生动表演,在课堂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也是那一年,学校另一名语文教师汪海注意到,班上一寝室的4个女生同时迷上了话剧表演。汪海借此契机,成立了话剧社。不久后,沈悦加入其中,与汪海一同担任指导教师。
20多年来,话剧社不断壮大,学校也不断探索着如何让更多学生感受话剧的魅力。如今,除了话剧社,学校还开设了话剧选修课。“社团排练以剧本为纲,辅以教师指导;选修课则更侧重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沈悦介绍。在这门课上,从剧本创作到布景设计、道具制作、灯光运用,全都需要学生亲手打造。
戏里戏外的育人二重奏
2016年前后,话剧社已经办得红红火火,学校希望拓展戏剧教育的路径,尝试将各学科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沈悦表示,教师们通过多方实践,将话剧这一形式与各学科相融合,最终发现戏剧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创作、表演心理剧疏导学生青春期的困惑,同时借助经典剧目培养学生对复杂文本的理解能力。
针对高中生普遍面临的成长困惑,诸如学业压力、情绪管理、选科焦虑等,教师带领学生将这些烦恼创作成心理剧《倩倩的心事》,让话剧这一高雅艺术来到学生的身边,成为接地气的成长伙伴。面对语文教材《雷雨》选段中人物关系复杂、心理动机隐晦等教学难点,师生合力,创新地将其改编为话剧《雷雨·阅读理解》,通过舞台表演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林奕曈在《雷雨·阅读理解》中饰演鲁侍萍,这个和她年龄差距大、又饱受生活磋磨的角色并不好演。一开始,林奕曈很难进入角色,在细读剧本的过程中她逐渐体会到鲁侍萍对周朴园那份复杂的爱和失望。林奕曈领会到,鲁侍萍在被封建社会压迫成一个沉默坚韧的中年妇女之前,也曾是一个心怀期盼的美丽少女。“在写人物小传的过程中我对侍萍这个角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理解了人物动机之后,林奕曈的表演更加准确自然。
下苦功夫的打磨排练、默契无间的配合和团结一心的信念,使《雷雨·阅读理解》在校园公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演员们全情投入的表演让1800余名师生仿佛穿越到百年前雨夜的周公馆。演出后,如潮的好评涌来,让参演的师生感到十分自豪。最近在教学中,沈悦更是惊喜地发现,观看过《雷雨·阅读理解》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明显提升:他们跳出简单的阶级对立视角,开始关注文本中角色的复杂性和深邃的宿命感,“周朴园和周萍父子虽然懦弱、可恶,但不是单纯的坏人,他们也有可悲可叹之处”,这让教学目标的达成变得轻松了许多。
青春热望里的戏剧薪火
话剧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教学工具,学生们在话剧“声台形表”的系统训练下,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悄然提升。“以前从没注意过咬字轻重,现在说话都变标准了。”学生周奕朵讲述自己参与话剧表演的收获。在《雷雨·阅读理解》中饰演周萍的姜集辉自认为是个理性板正的人,却在话剧表演中意外地“打开了感性开关”,“当跟剧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情后,我会带着共情能力去理解身边的其他人,还爱上了一些内涵丰富的文学类书籍”。
从瓯海中学毕业、如今已经工作的姜旭,谈及母校的话剧社以及戏剧教育,直言自己受益匪浅。他曾参与首部学生原创剧目《我在206等你》的编排工作。该剧目以4个女生在话剧社206排练室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话剧社的缘起和发展。姜旭回忆道:“确定剧本大纲后,我们根据各自角色的特点边排练边修改,不断丰富人物细节。”姜旭表示,这段经历也让他找到了人生方向——高中毕业后,姜旭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话剧舞台成为他迈向更大世界的起点。
这些年来,沈悦从每年话剧社招新时的报名人数中感受到了戏剧文化在学校扎根得越来越深了:刚建立话剧社那会儿,每年只有10多个人来报名,最近这两年报名人数已经突破200。更令人欣喜的是,走进剧场感受戏剧魅力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让话剧社的成员们很振奋,他们想做一个沉浸式剧场,把表演场地打造成一个完整的周公馆,邀请同学走进周公馆,走到人物身边,沉浸式感受《雷雨》。
面对学生们的热情,瓯海中学党委书记高琼林表示,学校将继续以研读表演经典剧目为基础,探索“戏剧+”教学模式,尽管在戏剧教育的道路上已经走了20多年,但学校“在戏剧文化建设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上,还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