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8日 星期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奋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访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朱斌

□本报记者 邹红宇

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凝聚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强大合力;要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实质性贯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近日,记者走访了浙江农林大学,校党委书记朱斌表示,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精神为指引,不断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奋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林学登峰学科建设,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记者:作为双省部共建高校、全省唯一的农林类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如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内涵式发展?

朱斌:近年来,学校对标省委加快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的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构建党建工作体系,着力写好党建与事业发展相融大文章。一是致力于目标功能上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工作格局。立足“双一流”攻坚与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建设,推进“学科专业支部一体化”建设,高质量配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二是致力于组织力量上的深度融合,打造标准化组织体系。实施基层党建工作“先锋”“堡垒”“融合”“闭环”等4项指数的考评管理,着力构建党建嵌入重点业务工作闭环落实机制。三是致力于制度机制上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化长效机制。制定《关于高质量推进学校基层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实行校党委书记兼任登峰学科所在学院第一书记等工作机制。四是致力于平台载体上的深度融合,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实施“堡垒领航”“先锋领旗”等七大行动,深化校企地党建联建创新机制,选树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等一批先锋模范。

记者:自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取得了哪些成果?接下来,又有哪些具体行动部署?

朱斌:自列入省“双一流196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以来,学校以超常举措聚全校之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成功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新增国家级人才13人次,“顶尖人才”引进获得突破,入选“鲲鹏行动”计划1人并聘任学术副校长。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7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1项。发表CNS子刊论文13篇,主持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林学学科连续6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三。全校的ESI全球前1%学科领域达到7个。新增5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5年,学校将聚焦六方面重点工作。一是瞄准林学进入“A+”学科目标,以点位突破带动学科整体实力水平提升。二是全力开好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明晰新一轮发展战略目标、办学定位、重点任务。三是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林学登峰学科建设,奋力夺取学科建设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四是科学编制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明确学校未来5年发展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五是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构建更加科学、高效、民主的学校治理体系。六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建设,继续争取各项资源。

记者: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和科教融合的主阵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学校如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有何创新机制?

朱斌:学校将紧密对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一是深化供给侧改革。实施传统专业迭代升级和交叉融合,推进林学、农学等专业的三级认证,开设生物育种科学、兽医公共卫生等交叉专业。二是重构课程体系。从“通专平衡”向“交叉融合”迭代升级,创新开展“大课制”改革,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涉农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三是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深化新农科求真实验班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生物科学“强基计划”,构建“阶梯式科研训练+导师协同赋能”的科教融汇育人模式。四是铸就“知农爱农”实践育人模式。开展“认知—专题—跟岗—顶岗”的“四递进”实践课程,实施1学期浸润式科研轮训实践,开展3个暑期场景化社会实践,切实提升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能力。

在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学校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筑巢引凤”,重新组建现代农学院等4个涉农学院,面向全球招聘国家级人才担任院长,集聚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推行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人才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人才工作述职擂台赛”。坚持以“成果产出”论英雄,建立基于质量、贡献、成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五位一体”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五心”人才服务体系,构筑近悦远来、干事创业的人才生态环境,形成爱才重才引才惜才的浓厚氛围。

记者:学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朱斌:一是深耕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省、市、县、校四级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累计向全省33个县(市、区)、188个乡镇(街道)派出了16批1077人次的省个人科技特派员和41团次省团队科技特派员,创造了“一亩山万元钱”浙江共同富裕模式。二是打造“全校服务全域”模式。出台《“全校服务全域”乡村全面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年)》,率先与遂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打造山区县共同富裕先行样板。累计完成乡村振兴项目2000余项,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80余个县级行政区,辐射全国26个省50多个县(市、区)。三是建设高质量智库。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千万工程”研究院,学校生态文明研究院和乡村振兴研究院进入全国影响力建设智库。依托智库打造现代“新农人”培养高地,培训乡村产业人才等80万人次。

2025年,浙农林大师生将大力弘扬“六干”作风,敢想敢干、善作善成,全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为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为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浙农林大的智慧和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