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贺元凯 竺 佳)“来信奉收,所命返事,刻未能如愿。我觉有家信来家,亦如同我之回来一样……”清明前夕,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袁庄一处老宅里传来清亮铿锵的声音,宁波财经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三女生黄裕彤正向袁松鹤烈士的家属们念着他的遗书。
宁财院“我为烈士修遗物”实践团学生此行专程为袁松鹤烈士的家属们带来修复好的遗物。
去年9月30日,他们收到袁松鹤家属送来的书信、烈士证、贺年卡、信封函等总共7件遗物。袁松鹤的妹妹袁爱香介绍说,袁松鹤出生于1922年,1949年9月随部队参加革命,之后就与家人失去联系。
袁松鹤的家人们苦苦寻找了几十年。直到2021年,袁爱香在网络上找到了哥哥袁松鹤的信息,才得知他1950年4月参加剿匪,在羊圈沟战斗中英勇牺牲。因此,袁松鹤留给家人的这7件遗物分外珍贵。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这些遗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皱褶、断裂、酸化、霉变等,亟须修复。
“这些遗物,我们能修复!”指导教师曹明坚定地说。修复好一张烈士证,需要经过冲制浆糊、配纸、清洁修复等十几道工序。在寻找修复材料时,他们搜集了数百张同年代的纸张,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精心研究破损处的修复细节,多方寻找合适的原材料。历时半年,袁松鹤烈士的相关证书终于修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