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星期

银龄共学 老有所乐
杭州社区共学养老重构老年人学习生态
图为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老年民乐学共体在田间演出。
图为杭州市临平区东湖街道居家养老中心里,银龄艺术团正在练习合唱。

□本报记者 杨 倩 通讯员 王厚明

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伊萨卡社区活动中心里墨香萦绕,10余名老人屏息悬腕,挥毫落纸;

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西溪风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群老年人随音乐舒展身躯,在树式、猫式等姿态变换中收获愉悦心情;

杭州市临平区,东湖街道居家养老中心的门球场绿茵如毯,老人们持槌穿梭,红白球随击打声精准过门,阳光下银发跃动……

3月,万物拔节,银龄老人们的学习热情同样高涨。在杭州大大小小的社区里,一个个学共体实现了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景。

学共体点亮晚年生活

3月6日,杭州市临平区星梦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组织了一场手工制作活动。来自星火社区的退休老人郑爱香与手工小组的成员们专注地学习缠绒花,以此庆祝妇女节。她们围坐在长桌边,彩色扭扭棒在其指尖缠绕翻飞,一朵朵郁金香就这样诞生了。“退休后自己总想学点什么。”郑爱香告诉记者,自2018年加入该中心的学共体以来,学摄影、做手工、舞龙灯,她每天的空闲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临平,由星火书画摄影俱乐部发展起来的星梦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老年群体中赫赫有名,堪称老年学共体的“孵化器”。中心创始人之一、75岁的陈天成告诉记者,2012年,他在老年大学学习摄影,课程结束后,自己和同学们感到意犹未尽,于是成立了书画摄影俱乐部,继续研究摄影技巧,同时也加入书画技巧的学习。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老人聚在一起,学习项目也拓展开去,变得越来越丰富。手工、舞蹈、腰鼓、舞龙、戏剧……目前,该中心已经孵化出多个学共体,成员由最早的22人发展至220余人,平均年龄68.5岁,最大的90岁。

“我们每个月都有不同主题的学习活动,也会参加区里的文化走亲、慰问演出活动。如果要我们来组织一场包含10多个节目的演出,一点问题都没有。”陈天成表示,由学共体成员组成的星梦艺术团在2023年被评为区里的一级群众文艺团队,“大家都感到很振奋。都说‘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是我们的终身信念”。他认为,学共体里丰富的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了展示自我、享受文化学习交流的平台,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个集体带来的快乐,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街道、社区力推共学养老

杭州市钱塘区滟澜社区成立于2013年11月,管辖3个住宅小区,居民约1万余人,其中约20%为60岁以上老年人。“这些老年人很多都是‘老漂族’,为了给子女带孩子,跟随子女到城市里生活。”滟澜社区党委书记孙丽说,生活环境的变化、朋辈亲友群体的缺失,让这些老年人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许多老人渴望结交新朋友,渴望在空余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参与活动。

2018年,全国首个社区共学养老实践基地落地滟澜社区,首期开设了舞蹈、合唱及书法课程。“课程一开,报名的老人非常踊跃,仅一门课程的报名人数就突破百人。”孙丽介绍,学员是零基础没关系,教师会手把手教,而一些有基础的学员可以加入“帮帮团”,这样的学共体授课模式,获得了学员的高度认可。目前,社区已经有书画社、手工社、太极队等学共体10余个。

同时,社区还在努力挖掘和利用优质资源,提升师资力量,维系学共体生命力。孙丽介绍,为了优化学习体验,社区通过党建联建的方式请来“大咖”,让老年人的学习有专业教师指导。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吴一桥是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主席,他应邀为书法学共体开设了鉴赏课程。

距离星火社区不远的临平区东湖街道居家养老中心,由一幢3层楼建筑、一片门球场地和一个小公园组成。3000平方米的空间,集老年学习、老年人康复护理训练和指导、老年人健康监测、老年人日托和中短期全托等服务于一体。每天早晨,街道辖区内的老年住户陆续前来,合唱、二胡、舞蹈、书法、非洲鼓……各项课程准时开讲。中心工作人员丁春香介绍,目前中心共有6个学共体、19门课程,学员超过450人。“居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我们就尽量去提供。”为了把课程办到老年人的心坎上,中心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建议,了解大家喜欢什么课程、找谁来教及课程该如何设置。“今年根据需求新设了非洲鼓课程,最近又有不少老人提出想要学习手机摄影,我们正计划着接下来开设相关课程。”丁春香说。

65岁的李近昌是中心银龄艺术团的指导教师。这位来自东北的退休老人透露,自己早年在公园里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练声乐,收获了一批粉丝,小有名气的他受邀来到中心任教。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多个城市生活过,现在为了照顾孙辈来到杭州,他感受到杭州对社区共学养老的支持,“中心有专门的场地教学,有丰富的课程,并且全都是免费的,老年人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来学,这么好的条件哪里去找?”

在杭州,像这样的社区共学养老点位还有很多。据统计,全市目前有约6800个老年学共体,22万名老年人参与其中,人均学习时长达到每月17小时。

从杭州走向全国

去年年底,第七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专题研讨会在杭州市钱塘区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河北、河南等12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及一线工作者约170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社区共学养老的新进展。

当下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杭州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根据杭州市老龄办发布的公报,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3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5.13%。社区共学养老由杭州率先进行试点,相关经验做法也获得了全国关注。

2022年年初,杭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实施共学养老工程”,并且明确推进举措,用3年时间选树100个共学养老优质基地。事实上,从2018年起,杭州各区、县(市)就已经开始建立社区共学养老实践基地,开展共学养老的实践探索;从2020年起,开展最佳社区学习共同体、最佳学习共同体核心成员和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工作先进区县评比工作,发挥先进个人和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此形成共同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在社区共学养老这一老年教育形式中,街道和社区、社区内的学习共同体,以及社会组织、成人学校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汪国新介绍,街道和社区在空间和社会资源的服务中起主导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了“家门口”学习的机会。社区内的学习共同体则是社区共学养老的主体,学员自身就是最大的教育资源,他们志同道合、资源互通,通过核心学员的“传帮带”,还可以“分裂”出更多新的学共体,从而让更多学员获益,加强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让社区真正“活起来”。社会组织、成人学校则是支持社区共学养老的润滑剂,在核心成员的培训、优秀师资的推荐、学共体的交流展示和表彰激励等方面发挥作用。

“传统的老年教育往往通过老年大学完成,专业教师少、教学场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教育的发展。”汪国新表示,社区共学养老具有投入小、易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能有效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和老年教育的深刻变革。

目前,汪国新的研究团队正积极建设社区幸福大学堂,以共学养老优质基地和未来社区为基础,调动和整合社区内外教育资源,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学共体“三社”联动的机制,打造社区共学养老的升级版,使之成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形成“同趣、共学、互助、相伴”的社区老年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以社区幸福大学堂为载体把社区居民的‘最近一公里’建成老年人生命成长园地,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汪国新说。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