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星期

硬件提质 高校焕新
浙江深入推进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

□本报记者 朱郑远

最近,6.3万平方米的浙江农林大学新农科教育教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食品与健康学院、新农科交叉研究中心等涉农机构逐步进驻,因有着先进的器材设备、完善的功能和舒适的环境,迅速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去处。“之前在老教学楼时,由于空间不足,我们总是把超低温冰箱等设备放在走廊上,查看一趟要走不少路。现在设备就在教室内,十分方便。”学生小顾兴奋地说。

这是我省大力推进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的缩影。2023年起,浙江聚焦高校基础设施短板精准发力,实施普通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加快构建与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相适应的高校基础设施体系,为高水平大学和高教强省建设打好基础。

一条雪中送炭的“意见”

浙农林大基本建设处处长刘守赞表示,我省在2023年出台的《关于实施普通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的意见》堪称“雪中送炭”。彼时的校园中,教学楼与宿舍楼楼龄普遍超过20年,墙皮剥落、设施设备老化、实验台面发黄发黑等问题突出,加之公共空间局促,校方承受着巨大压力。

“虽然学校在2023年修建了两栋新的宿舍楼,但是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床位依旧十分紧张。”刘守赞说。

面临类似困境的高校远不止这一所。设施设备老化、办学空间不足、住宿床位紧……我省不少高校都存在类似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各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现实因素。

因此,2023年我省启动了普通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开展高校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学生宿舍提升、校园空间增容3项行动,持续改善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到2027年年底前,基本解决高校基础设施方面问题。

“规划是龙头,是方向。省发改委与省教育厅指导各高校编制了‘一校一策’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打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修缮和建设模式,通过对症下药的方式,让调研组提前入场、深入调研,对校园基础设施、空间场所等进行系统性升级作出规划。”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对症下药”?要看各校具体情况。例如,浙农林大正在加速推动校园空间增容行动,新建的两幢宿舍楼已正式结顶,另一处规模更大的学生宿舍新建项目——H区学生宿舍建设工程以及弥补校园基础设施不足的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均已立项;中国美术学院则因为艺术类学科对教学和创作空间的特殊要求,计划在2024年至2027年通过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新建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的校舍,缓解教学与宿舍空间不足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有38所省属高校的“一校一策”方案经省委常委会会议或省政府专题会审议通过并批复实施,确定了省属高校92个新建项目。

精准施策满足民生“刚需”

3月13日,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生活一区4号宿舍楼干净明亮的洗衣房里,学生石子芊将衣服从洗衣机里取出,放入一旁的烘干机,回宿舍继续学习。“现在洗烘衣服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预约,还能实时收到提醒信息,十分方便。”在她看来,宿舍楼环境、条件改善后,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智能化的便捷,还大幅提升了校园生活的幸福感。

浙理工下沙校区于2003年全面启用,至今已有20余年。虽然寒暑假期间持续进行修缮,但由于工期短、投资小,“老破”的问题依旧突出。2024年开始,学校分批次对26幢学生宿舍楼楼宇、安全防护设施等进行提质改造,总投入超过8000万元。

以学生生活一区4号宿舍楼为例,设施设备落后、墙面老旧的公共区域均整体重新改造布局、装修,宿舍内部同样进行了大改造——老旧的门、灯及卫生间全部翻新,并进行功能模块化调整,提升使用舒适度;老旧、生锈的晾衣架升级成伸缩晾衣架,家具功能得到深度优化,学习与储物空间大大增加……

这并非个例。2024年1月,“开工建设高校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208个”被纳入当年的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到2024年年底,208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共惠及46所高校,新增床位1.9万个,更换电梯233台,更新电力设备71套,改造消防设备59套。

经过一整年的耕耘,这项民生实事已然为全省高校校园带来了全新变化。“台阶缺口需修补”“宿舍需增设挂钩”……在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学生宿舍楼的意见簿上,依旧记录着几条由该校党委书记郁建兴写下的意见。

在民生实事的带动下,浙商大同步推动教工路校区的校园更新,对校舍进行维修提升,新建教学科研大楼和学生宿舍楼等。在校园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过程中,学校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入住学生宿舍一周,通过“试住”体验大学生的吃、住、行等生活环境,全面检查校区进展情况。

部门协同护航基建“加速跑”

“宿舍储藏空间需要大一点”“希望加长床位,个子高的同学也能睡个舒服觉”“新农科教育教学中心的实训教室应有排气设备”……在浙农林大基建处的会议室中,有一叠厚厚的调查问卷,里面详细收集了师生对于教学空间、宿舍楼等校园区域的需求。

“学校推动普通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落地见效,第一步就是问需于生,倾听来自学生的真实声音。”刘守赞告诉记者,学生关注的“小事”,由此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指标,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事”。

听取民意后,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各级联动、部门协同,以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来推动。刘守赞的手机里因此多出好几个工作协调群,群成员涵盖杭州市临安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及住建、发改等10余个部门,协同推动与学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有关的呼声与问题有着落、快回应。

“不仅教育部门关心提质工程,区内各部门也十分关心,定期来学校进行调研。他们问得细致,我们也答得认真。”杭州医学院校园建设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的临安二期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500亩,有关部门了解到土地考古调查时间较长的问题,立刻协调解决问题。

据了解,我省也从省级层面出台保障政策,建立健全省市纵向协同,教育、财政、发改等部门横向联动,各高校主管部门、设区市政府合力攻坚的拉网式工作机制,由省政府成立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作领导小组,实体化运作统筹协调。

“高等教育要实现整体性跃迁,高校基础设施提质是重要一环。”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各高校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以基础设施提质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