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抒雯
在桐庐县城南小学的体育课上,随着哨声响起,一场传接球的比赛开始了。赛场上,有的小组配合默契,顺利得分;有的小组还处在磨合期,屡屡失分。哨声再次响起,比赛结束。
体育教师徐高峰顺势抛出了两个问题:“队友之间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沟通方式完成传接球?”“如何选择最佳路线,提高传接球的成功率?”意犹未尽的学生们都不自觉地加入了这场头脑风暴,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徐高峰的目的达到了,“体育课上,学生不仅要出汗,也要动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临场应变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
桐庐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许长春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多年。据他观察,在以往的区域学校体育与健康学业评价中,存在“重分数、重排名”的情况,导致体育课过度重视动作技能和体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以及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体育学业质量评价,既是“度量衡”,也是“指挥棒”。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收获快乐?如何通过课堂改革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如何让体育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得到成长?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许长春的心头。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改变迫在眉睫。于是,从2021年起,在多部门联动下,桐庐开始探索将专项运动技能监测纳入体育学业质量评价内容。
那么,专项运动技能监测究竟测什么,怎么测?在缺少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彼时,身为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的许长春带着体育教师们一起,成立命题小组,将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最终确定以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评价目标,指导学校开展评价实践。
“考虑到各个学校的现实情况,专项运动主要集中在球类和体操类。”许长春认为,针对专项运动技能展开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帮助体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还能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体育专项特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地喜欢上体育运动,甚至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徐高峰从事小学体育教学20多年,在她的印象中,“之前的体育课基本上是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然而,现在的专项运动技能监测除了考查学生的运动能力,还会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体育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改变倒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徐高峰会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助跑跳跃时,怎么样才能跳得更远?”“传球时,怎么样才能传得更准?”在她看来,体育课不再是单一向学生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而是需要教师拓展教学思维,创造性地运用更多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在校域层面,由评价带来的改变犹如投石入湖,泛起层层涟漪。球类组合练习、班级内比赛……在桐庐县横村初级中学,每天的阳光大课间成了学生们尽情撒欢放松时刻。除了一些趣味性高的体育活动,学校还专门加入了对学生专项运动能力提升有帮助的体能练习,比如绳梯脚步练习、平板支撑、波比跳等。“现在的评价机制倒逼体育教师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规划,将课堂教学与大课间活动、体育作业、体育比赛有机串联起来。”许长春说。
卢阳是横村初中的一名体育教师。他坦言,“之前的体育课,学生们上得很累,对体育课的兴致也不高。现在,枯燥的体能练习被融入到专项运动技能的学练中,学生们虽累但很快乐”。他还观察到,学生们对运动的兴趣也提高了不少,“一到放学时间,学校的运动场都不够用”。
在许长春看来,体育课不应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动不仅能让学生锻炼身体,更能培养他们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宝贵品质。让体育课回归育人本质,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快乐与成长,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期待的课之一”。
目前,专项运动技能监测评价方式已在桐庐中小学校推广,并成为该区域撬动体育课堂改革、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有力杠杆。据了解,在2021—2023年公布的浙江省高校新生(浙江籍高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通报中,桐庐籍学生的体测成绩排名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