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3月11日 星期

童谣琅琅 “声”入人心
建德市洋溪小学深入开展童谣文化建设

□本报记者 廖钗勤

“家乡美,赞家乡。家乡有条新安江,两岸处处是风景,美丽江城水流淌。”3月春意渐浓,建德市洋溪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块特殊的小天地吸引了学生们的驻足,童谣文化长廊展板前不时传来琅琅的诵读声。人群中,四年级学生孙雨萱骄傲地指着童谣作品《赞建德江》向同学介绍道:“这首是我写的,把建德的山水美景都写进去了。”展板上,除了一系列清新活泼的童谣作品,还有五彩缤纷的童谣画相映成趣。

据介绍,童谣文化已经扎根洋溪小学19年。2006年,时任校长傅登顺在课间观察到,学生们在玩耍时传唱着一些顺口溜,诸如“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二年级的小不点儿,一打一瞪眼儿”。这些顺口溜虽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内容并不积极向上。傅登顺思考,既然顺口溜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何不利用这种形式来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呢?于是,在傅登顺的主持下,学校开启了童谣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童谣这一载体,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在校园中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创作童谣

“我在外婆家吃到了建德豆腐包,特别好吃,所以写了这首《建德豆腐包》。”一年级学生凌若晨介绍了自己创作的童谣。“建德包子好不好,味道上面见分晓。馅料鲜美还有汁,一个下去不够吃……”简洁而充满活力的童谣,形象地表达了她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与骄傲。

学校大力提倡学生创作童谣,开设校本课程教授创作手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课程设定了不同的创作主题—— 一、二年级围绕“美食”,三、四年级以“美景”为主题,五、六年级则聚焦于“美德”,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生活,把生活写进童谣里。每年,学校都会挑选出优秀的童谣作品汇编成册,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料。

“月儿大,月儿亮,月儿对我露笑脸。月儿月儿快下来,我们一起庆团圆。”“夜里老鼠吱吱叫,我学猫儿叫,喵喵喵,吓得老鼠逃入洞,我在床头哈哈笑。”……翻开学生的童谣作品集,这些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作品彰显着独属于儿童的天真和快乐。在校园童谣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找到了与自己天性相契合的表达方式,他们用一首首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的童谣,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点滴、收获和感悟。

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古诗,描绘的正是建德风光。在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孟浩然来到今天的建德,他会看到哪些别样的美景?“学校去年新建了教学楼,不如邀请孟浩然来焕然一新的洋溪小学参观?”“可以写一首童谣向孟浩然介绍我们的学校。”“要把学校的新操场、走廊和教室写进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表达着想法,一首全新的《宿建德江》逐渐成形。去年的童谣节上,学生陈姿妤和同学们一起表演了这首童谣。“这首童谣里的场景是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在创作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和诗人孟浩然的距离更近了。”陈姿妤说。

拓展童谣

在洋溪小学,童谣不单出现在语文课上,而是融入英语、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教学中。在美术课上,教师鼓励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童谣,运用想象力将童谣内容转化成色彩斑斓的绘画作品。白墙黑瓦,莲叶田田,这是学生以童谣《江南景》中的诗意描写为灵感画出的场景;学生笔下缤纷的树叶与晚霞交相辉映,正对应着童谣“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舞像蝴蝶”所描写的画面。在音乐课上,教师则将学生创作的童谣谱上曲子,带领大家一起唱响童谣。课后,还有童谣知识竞赛、童谣社团和童谣节活动。“我们将童谣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童谣无声地滋养学生。”语文教研组组长赵建素介绍说。

“我们身边处处是童谣。”六年级学生蒋语歆告诉记者,童谣已经成为她学习英语的好帮手:英语课上,教师不仅带领大家读英语童谣,还会将单词、句型、语法等重要知识点编成有韵律的童谣,帮助学生记忆。“我们念着念着就把知识记牢了。”蒋语歆坦言,本来自己对英语学习有一些畏难情绪,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她和英语的距离。

而学生们最喜爱的,还数那些充满童谣元素的课外活动。每年12月,学生们都会期待童谣节的到来。诵童谣、唱童谣、演童谣……这些活动中,五年级学生徐颢晨尤其喜欢童谣猜谜。“红门楼,白院墙,里面坐着个胖儿郎。你猜是什么?”他兴奋地分享了在童谣节上学到的字谜,一时间难倒了记者。除了猜谜,童谣节还欢迎学生创作童谣字谜。徐颢晨计划着创作一些有趣的字谜,以便在下一届童谣节上考一考全校师生。

童谣育人

“认真写字、端正做人,童谣世界、幸福洋小”是洋溪小学的校训。谈到以童谣育人的工作思路,校长赵应表示,学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育人价值,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新格局,使学生在传播童谣的过程中,逐渐领悟童谣的内涵,从内心感受到童谣温暖亲切的滋养。

赵建素对童谣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深有体会。她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说教效果有限,通过童谣来传达道理则更为有效。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校园环境充满好奇,但规则意识还未建立,因此会表现出一些不合规范的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中引入了相关童谣,让学生们诵读的同时,配合行为规范的训练。“叮铃铃,上课啦!准备工作先做好,安静坐着等老师,积极举手多思考……”随着这类校园秩序童谣的传唱,学生们的追逐打闹和上课吵闹等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宪法宣传周活动中,学校除了邀请民警进校园举办法治宣传讲座,还将童谣创编与宪法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创作普法童谣。“法律关系你我他,生活处处不离法”“懂法知法不犯法,守护正义靠大家”……一批易于理解的普法童谣在学生笔下诞生。

学生徐颢晨也创作了普法童谣,他认为“用这种方式总结我们在讲座中的收获,很有趣”。作为童谣创作小达人,他还参与了童谣节“美德篇”栏目的创作。“仁爱孝悌心中藏,家庭和谐美名扬。勇敢顽强斗风浪,坚韧不拔气志昂……”这首《中华美德》童谣就是徐颢晨的作品。“中华美德故事太丰富了,一首童谣写不下!我在写这首童谣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他一边背诵童谣,一边分享着创作心得。

赵应介绍,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探索童谣文化建设,尝试将童谣与经典诵读、书法和亲子活动等项目结合,打造更多元、活泼的童谣文化品牌。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