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未来同行,让AI赋能教育”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AI(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奔涌而至,将对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深刻影响。加速推进AI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创新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报即日起推出“与未来同行,让AI赋能教育”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朱郑远
新学期,我省各大中小学纷纷刮起“AI风”。在这股“AI风”中,AI不仅成为赋能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更是被视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一课”。在AI时代,如何在教育领域合理应用AI?普及AI教育,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并走访了我省各地各校,试图勾勒出AI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画像——
AI素养是什么?
当下,AI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学习,推动着社会走向人与AI相辅相成的AI时代。那么,作为时代新人,正处于AI浪潮中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AI素养?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认为,进入AI时代,更需要独立思考、突破创新、敢于挑战已有“标准答案”的人才。
“AI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空间,身处这个时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更富想象力。如果还只在意高考、中考,还只是比拼分数,那就是停留在二三十年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迎接AI时代的新挑战,最需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AI素养不仅需要了解和使用AI,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看来,学生的AI素养应包括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和人本型伦理四个方面。
综合来看,学生在AI时代需要有运用数字化知识、数字技能,树立好数字伦理,具备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AI素养并非是单一的、静态的和封闭的概念,其在科技进程中将不断被扩充内涵和外延。
中小学如何实现AI“进课堂”?
对于当下的中小学生来说,科技进步,必然会促进他们与AI的关系不断深化。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构建起一个完善的AI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为此,我省各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积极探索分阶段的AI教育课程内容与体系。
“我需要趣味性多一点,可以多方位锻炼核心力量,运动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新学期,每到课间15分钟,绍兴市柯桥区管宁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就会聚集在教学楼前,操作“AI智慧体育”的界面,让智能设备为其生成满足需求的运动项目。学生张懿轩数了数身边的人数,又在需求中填入了“要满足多人一同运动,要体现足球、英语两个元素”。智能设备便为他们生成了“足球绕杆”及“单词深蹲大作战”两项课间活动,同时还将采集到的运动数据上传到学校数据平台,对学生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反馈,形成一套学生专属的锻炼档案。
“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的课间活动,这本是件难事。AI平台能让学生成为课间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管理者、改进者。”管宁实验小学校长柴利江表示,这样不仅将大课间还给了学生,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初步理解AI的基本概念。
这样的教育设计并不少见。在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中心小学,教师将AI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建立一个“害虫识别”模型,保护“自家农场”;杭州市拱墅区建立了人工智能少年研究院和AI未来馆,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体感知”的体验新场景,同时为全区66所小学配备智能机器人及定制教材,开设302门AI课程,构建起“人机协同”教学新生态。
实际上,作为国内最早在中小学生中试水AI教育的省份之一,AI相关教学内容早已出现在浙江中小学的课堂上。翻看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信息科技教材,可以发现其中与AI相关的比例都不低。在小学阶段,教材侧重让学生体验AI。到了初中,是要学生了解AI的基础原理并上手应用。而高中对AI的学习更系统化,要求掌握基础算法,并进行相关创作。
“应完善中小学相关课程中的AI教育要求,分阶段、有秩序地推进AI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表示,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适应、利用并驾驭AI,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得分阶段接触DeepSeek这类通用人工智能。比如,小学低段学生因其知识储备及交流能力,是没法和AI深入交流的。每个阶段都有适合学生学习的工具。”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小学部总校长丁杭缨认为。
直面AI浪潮,高校该怎样应对?
高校学生是直面这股浪潮中的“主力军”。他们需要什么样的AI教育?
“如今的就业导向中,学科交叉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虽然不一定需要每个人会写代码,但是肯定需要理解产品本身的功能逻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学生王星懿很有危机感,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学校推出的DeepSeek通识选修课。该课程线上线下有超过1700人同频学习。
课程“热”的背后,是学生们主动寻求转型的探索。尽管在课程、师资、培养路径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将AI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以浙江大学为例,今年将建设完成包含人工智能通识课程、AI+X交叉课程、人工智能微专业和人工智能双学位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
“未来,培养具有AI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已显得尤为重要。”吴飞认为,在将AI技术嵌入行业的过程中,AI也会创造新的岗位,需要一支能够设计、执行或维护此类系统的熟练劳动者队伍。
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建设特色化的人工智能专业,成为我省部分高校培养AI人才的新探索。2022年,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医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精准诊疗方向)专业,学院一直和需求方医院对接,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在AI课程之外,增加了医学基础概念、医学影像诊断等医学基础课程。
我省各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比如,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萨塞克斯人工智能学院等,西湖大学也在2025年创新班招生简章中明确设置了人工智能专业。此外,温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也表示,将适时布局人工智能专业。
“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需作出积极调整。通过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跨学科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吴飞看来,未来AI将与水和电类似,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掌握AI也将成为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