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 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吴 飞
近期,DeepSeek以卓越的性能超越或媲美了全球顶级的开源及闭源模型。其开源之举将使得人工智能像水和电一样触手可及,为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可用的普遍智能”带来曙光。
人工智能是一种类似于内燃机或电力的“通用目的技术”,天然具备“至小有内,至大无外”推动学科交叉的潜力,无论是从人工智能的角度解决科学问题,还是从科学的角度优化人工智能,未来的重大突破都将源自这种交叉领域的工作。如果说过往的技术发明是从机械化增强角度提升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能力,那么人工智能的出现却对人类的这一根本能力和角色发起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智能机器成为知识生产的辅助者,将深刻改变个体学习者的自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乃至伦理道德观。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如何通过教育体系的变革来应对这一时代之变?智能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由人工智能引发的行业用人需求以及职场技能要求变化正在倒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和方式的优化与革新。
其一,人工智能引发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知识的生产不再完全依赖于人类的个体能力和时间成本,使得通过算法实现高效且大规模的知识生产成为可能。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知识生产的效率和速度,还为人类知识的整合、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推动高等教育向着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其二,人工智能引发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当前,全球很多高校在人工智能课堂应用领域已经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资源多样化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虚拟助教、聊天机器人、智能测评等工具正在助力教学提效增质;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将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生—机”三元结构,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将更加普及,因材施教的千年梦想将成为可能。其三,人工智能引发高校科研范式转型。人工智能正全面融入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帮助研究者生成假设、设计实验、计算结果、解释机理,特别是辅助研究者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的验证和试错,探索先前无法触及的知识领域。其四,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广泛应用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包括教师地位边缘化、歧视和偏见、伦理风险、安全和隐私问题、数字应用鸿沟等。
因此,在浙江大学于202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中,我们提出,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是由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和人本型伦理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以知识为基、能力为重、价值为先、伦理为本。
目前,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已将人工智能作为全校大学生通识必修课程。而且,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同济大学早在4年前就共同推出课程共建、学分互认、证书共签的“AI+X”微专业,今年还将推出升级版,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