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2月14日 星期
杭州市朝晖中学费颖:
做理解学生的引路人

费颖和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嘉琦

一头干练的短发,眉眼间流露出盈盈笑意,举手投足间有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定神闲。这是杭州市朝晖中学教师费颖给记者留下的初印象。

1991年,大学毕业后的费颖先是在湖州市织里镇轧村中学任教语文。1996年,因为工作调动,费颖来到了杭州市朝晖中学,任教至今。从教34年,费颖和班主任这一身份绑定了33年,“我觉得自己天生就适合当班主任”。一聊到和学生相处时的班级趣事,费颖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一段段珍贵记忆流淌而出……

为了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第一天上课时,费颖特意选了一件正式的外套,“当时我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老师要用权威去‘征服’学生”。但现实很快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学生似乎并不信任我,师生之间似乎总是隔着什么”。

如何获得学生的信任,减少相处时的摩擦?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磨合,费颖逐渐摸索到了其中的门道,那就是“欣赏学生、接纳学生”。“我能看到你们每个人的优点。”这是费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看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看见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尽可能地放大它们。

于是,费颖在班级的文化栏里特意开辟出一块“个性专属名片园地”,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有“一席之地”。有的学生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安静地写作业,于是便有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美称;有的学生在拔河比赛中表现突出,变成了班里的“大力男神”;有的学生早晨到校后忘我读书,“最美读书人”的头衔非他莫属……为了不让这些“美名”泛泛而谈,费颖还鼓励学生按照学号轮流记录下班级同学的暖心瞬间,“当这些来自学生和老师的善意被认真对待时,同学间就会少些摩擦、多些理解”。

对于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费颖也独有一套办法。一次,班里有个学生恶作剧,将可乐瓶扔到了毗邻教学楼的邮局。得知此事后,费颖并没有急着批评该学生,而是教育了在旁“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学生,希望借此机会给予全班学生正确的引导。事后,费颖专门抽出时间和该学生深谈。在之后的交流中,该学生向她道出了埋在心底的苦恼。“很多时候,学生的挑衅或许是一种求助信号,作为班主任的我需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接纳。”费颖说。

从那以后,每次遇到学生出现的问题,费颖总会第一时间反问自己:“我是不是没有读懂学生?他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为此,她将每一次与学生“周旋”的经历都记录在册,因此用掉了10余本笔记本。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费颖还在教室里设置了“费费问题盒”,专门用来收集学生的成长困惑,倾听学生青春期的烦恼。解决一个人的问题不如解决一群人的问题。有了之前的带班经验,费颖又推出班级版TED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真诚地分享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喜悦和悲伤。

相较于把班级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家”,费颖更希望把班级打造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小社会”。在费颖的治班哲学里,她相信,一个好的榜样可以带动一个集体的成长,而她愿意以身作则。每次新生见面会上,费颖会在每个学生的桌上放一本书,她则自顾自地坐在讲台边上看书。没有多余的寒暄和打闹,每个走进教室的学生都会被这一幕影响,也安静地“啃”起书来。“静音1小时”是费颖送给学生的见面礼,她想让学生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费颖还有别的招数:她把语文课的最后5分钟设为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有时候,她还会特意抽学生背诵。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她发现,即使有外界的干扰,大部分学生依然能做到自觉自律。

从教多年,学生的一句话令费颖至今印象深刻——“费老师,如果不当班主任了,您该怎么办?”在亲历一群又一群少年的成长后,费颖决定,她还是要做那个不断从学生的世界经过的人。“为了你这一句话,我会一直当班主任。”这是费颖的回答。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