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2月14日 星期

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新篇


□浙江大学校长 杜江峰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事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前不久,国家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紧扣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深入刻画“六大特质”,系统构建“八大体系”,科学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勇担改革使命,谋篇守正创新,进一步凸显了教育事业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浙江大学将紧紧围绕强国建设需求,勇担党和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以改革创新思维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落实到发展全过程,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新篇。

一、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加快培育优势学科,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支柱,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导向性作用,也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特点。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我们要持续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突出省域特色和高校优势,建好建强面向国家战略和省域发展的学科专业,推动形成一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要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优化长周期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本博贯通、多学科交叉培养等,不断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持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二、突出使命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四个面向”,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肩负着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使命。我们要精准衔接国家和省域重大战略需求,打造重大任务牵引的跨学科、跨领域集成研究团队,推进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平台,聚焦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进行持续攻关,提升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力,产出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三、强调主动融入、深度参与,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创新策源地,高校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能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动能。我们要瞄准国家和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大需求,深化新型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围绕高校优势、学科特色、地方需要,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发和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优化服务区域创新策源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组织体系,提升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效能,增强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四、立足扎根浙江、面向世界,统筹“引进来”“走出去”,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

教育对外开放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纲要》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高质量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健全教育国际战略合作体系,有利于吸引汇聚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要进一步擦亮“留学中国”品牌,完善国际化多元办学模式,推进特色国情省情教育,讲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故事;要围绕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机构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