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月10日 星期
义乌市上溪镇吴店小学:
传承红色血脉 探求真理味道

图为学生在参观吴晗史学馆,通过互动屏幕了解吴晗生平。(学校供图)

□本报记者 杨 倩

“光荣属于奋不顾身的人,光荣属于前仆后继的人,暴风雨中的雷声特别响,乌云深处的闪电特别亮,只有通过漫长的黑夜,才能喷涌出火红的太阳!”日前,义乌市上溪镇吴店小学举行“双尖山下的红色故事”经典诵读比赛,一首首铿锵有力的红色主题诗词响彻校园。童声虽稚嫩,情感却澎湃,学生们用最昂扬的精神面貌迎接崭新的一年。

寻找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坐落在双尖山下的吴店小学结合红色校史和学校周边丰富的地方红色资源,引导学生领会红色文化精神,探求“真理的味道”,养成求真求实、正气向上、坚韧自信的价值追求。

百年流淌的红色基因

吴店是义乌的“西大门”,与金东区傅村镇、兰溪市横溪镇、浦江县浦南街道相接,金东第一高峰双尖山也坐落在这一片区。双尖山绵延10余公里的范围内,在近代孕育出了陈望道、吴晗、艾青、冯雪峰、施存统、施光南、吴山民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如今,在双尖山萧皇岩半山腰位置,可见一座抗倭亭,纪念碑上书“金义浦人民抗日武装第八大队首战日寇告捷处”。1942年5月义乌沦陷,同年7月当地成立了抗日武装第八大队。秋天,第八大队在这里取得首次对日军作战大捷,使得军威大振,民心大快。从此中国共产党在金东义西举起的抗日大旗,高高飘扬。

回溯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早在1928年,吴店便建立了中共支部,中共党员吴璋在这里创办了吴店小学的前身——椒峰小学,借助校长身份发展中共党员,开展革命活动,为后来恢复义乌党组织、建立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以及组建抗日武装第八大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1940年,吴店成为中共义乌县委驻地。正因如此,吴店在抗日战争时期有着“小延安”的美誉,吴店小学亦堪称义乌“革命的摇篮”。学校附近的塘西桥、萧皇塘等地,都是义乌人民武装伏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

流淌近百年的“红色基因”使得吴店小学一直以来都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近两年,学校逐步将碎片化的红色教育活动整合起来,以地方红色文化为育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凝聚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五方共同参与学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引导学生在学习感知、过程体验、实践感悟中领会红色文化,培养信仰共产主义、敢于追求真理、甘于无私奉献的时代新人。

筑牢校园红色主阵地

走进吴店小学,可以看到“红色”无处不在。教学楼的走廊、楼梯墙上装饰着学生们的美术作品。黑色的线条或轻或重,或虚或实,或长或短,栩栩如生地勾勒出陈望道、吴晗、艾青等人物的肖像,还有抗倭亭、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建筑,以及草鞋、油灯等老物件。

这些画作全都是校本课程“线的红色记忆”的课堂成果。美术教师金思瑜介绍,学校在美术学科上一直有优势,其中线描画更是教学强项。2019年,美术学科与思政学科携手,从本地红色历史中选取典型的事件、人物,形成线描写生课程“线的红色记忆”。课程分“红色地标”“红色人物”“红色旧物”3个教学板块。课上,教师不仅会讲解线描手法,还会讲述每一处景观、每一个物件背后的故事,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写生。“学生们在了解塘西桥伏击战、萧皇岩首战告捷的历史事件后,再来到现场写生。当他们触摸到这些建筑时,历史仿佛穿过岁月呈现在眼前,他们的每一笔、每一画也就充满感情。”金思瑜说,红色精神就这样无声地浸润童心。

语文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寻找课本中的红色故事,制作阅读小报,分享阅读心得;音乐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时代歌手”施光南,带领学生唱响一首首时代之歌……学校教师充分挖掘,将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各学科,使课堂成为红色精神传播的主阵地。

在活动中唱响红色主旋律

“双尖山,双尖山,你是群山的母亲,群山怀抱着你,像是你的儿孙……”经典诵读比赛这天,504班学生带来诗歌《双尖山》,改编自艾青、吴晗、吴山民、施存统4位当地红色名人的作品。学生张皓天是领读员之一,他的个子不高,声音却很洪亮,感情非常充沛。“清明节时,我们去革命烈士墓祭扫;阅读节上,我们排练了红色课本剧;老师还带我们去吴晗史学馆参观学习……”演出结束后,他向记者讲起了这一年参与过的各种红色主题活动。

如今,学校周边仍旧分布着抗倭亭、吴晗史学馆、吴店革命烈士陵园、“钱南军别动队第一支队第八大队”遗址、“红色堡垒”下宅村等众多红色阵地,成为学校开辟“行走的思政课”的最佳载体。

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陈东栋介绍,学校以打造一所有红色信仰的农村高品质学校为目标,统筹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置了一系列红色主题活动,编写了《双尖山下的红色故事》研学实践校本教材,在低、中、高3个学段循序渐进地开设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以故事、儿歌为载体,向学生介绍红色历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三、四年级学生通过“国旗下的微党课”、走进红色实践基地等活动,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故事,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五、六年级开展红色作品创作、红色文化宣讲、红色研学实践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认同,使之形成坚定的信仰和追求。

“我探访了艾青故居,印象最深的是‘蒋氏家训’。”“施存统先生是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将自己的革命思想传播给儿子施光南。”“吴山民的故居里有地下室、密道,见证了‘红色县长’抗日的风云场景。”……在404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分享起自己参加“双尖山下的红色故事”研学实践活动的感受。

2024年3月至5月,学生们分组行动,陆续探访了历史学家吴晗、诗人艾青、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施存统、“红色县长”吴山民的故居。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自己设定探访目标,搜集、了解名人故事,绘制名人生平和作品大事记,走进故居实地参观学习,撰写实践报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仅要上好校内思政课,还要用好校外思政大课堂。”在教师李丹萍看来,这类自主探究、实地走访的活动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为国为民忘我奉献的精神,也更坚定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我很喜欢参加这些活动。”张皓天说,“通过活动学习,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经历过不屈不挠的抗战,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浴血奋战换来的。这让我更加有发奋学习的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