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抒雯
端出一道卫生又健康的校园餐背后要花多少心思?
清晨,新鲜食材运抵学校,一支由家长志愿者、教师和食堂员工组成的验菜团在智能电子秤前忙碌地称重、验收;
食材进入厨房,洗菜、切菜、烹饪……后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午餐时间,由教师和家长组成的陪餐团与学生们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
如今,在全省各地中小学校,这番热气腾腾又井井有条的场景已成日常。
在2024年浙江教育民生实事中,“实施中小学校‘示范食堂’建设行动,建设‘示范食堂’1000家以上”赫然在列。守护校园“小饭桌”,让学生落胃、让家长心安、让社会放心是民之所盼。
一年来,聚焦“硬件示范、色标示范、卡位示范、合同示范”4个锚点,我省各地中小学校全力推进“示范食堂”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1200家具有浙江辨识度和示范引领的新样板食堂,惠及学生180余万。
硬件升级,安全有保障
食品安全是校园餐的底线。一直以来,学校食堂被视为守好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阀门”。如何保证食堂端出的菜品既安全又卫生?各地各校想尽办法,把功课做在前面。
“检测结果显示合格。”在杭州市钱塘区云帆小学食堂后厨的蔬菜检验室里,学校食品检测员吴利妮每天都会对当天新鲜送达的食材进行农药残留量检测,“最快30分钟就能出结果”。除了农药检测仪,检验室还配备了微生物检测仪、餐具检测仪和智能留样冰箱。
校长谭超介绍,去年年底,学校启动了“示范食堂”升级建设工作,在后厨环境整改中导入了“色标管理”。记者在后厨看见,验菜区、切配区、烹饪区等各个功能区“泾渭分明”,各类食材不仅配有专属清洗台,还分别采用红、绿、蓝3种颜色进行标注,就连清洁抹布都一一做上标记,以免混用。在谭超看来,打造“示范食堂”不需要“花架子”,关键在于“把食堂后厨的各项操作流程做到细致、规范,把安全落实在‘一菜一蔬’上,把安心吃进学生肚子里”。
在把好食材安全关的同时,有学校把目光锁定在餐具卫生上。“里头空间大,人可以直接进出,存取餐具也十分方便,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说起学校今年新建的消毒房,新昌县南明小学的食堂工作人员赞不绝口。学校总务处副主任陈天波做过比较,相比之前蒸汽消毒柜因空间有限导致高温蒸汽无法触及每个餐盘的缺点,新建的消毒房可对全校近1800人份的餐具进行一次性集中消毒,“比原先节省了一个多小时”。
事实上,为破解学校食堂餐具用量大带来的消毒难题,新昌从2017年起就开始探索在学校食堂建消毒房。几年下来,这一做法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今年,绍兴还推出了全国首个餐用具消毒房地方标准,不仅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老旧食堂改造,设置独立消毒房,更是明确将消毒房列为新建学校标配。目前,绍兴已建成学校食堂消毒房192个。
为了把好校园食品安全这道关,我省各地纷纷在学校食堂硬件改造上亮出实招:宁波在学校食堂引入温湿度控制系统,为食品储存加工过程上把“安全锁”;丽水督促学校配齐配全设施设备,如增设灭蝇灯、整改排污排水设施等,让食堂后厨的工作环境焕然一新;杭州在学校食堂配备了物联监测装置,对食品来源、加工过程、储存条件实行全链条监管。
据了解,目前我省已有2338所中小学完成了食堂硬件改造升级,后厨流程布局更合理,各类设施更完善,数字化全链条监管更到位。
技术加持,监管无死角
最近,杭州市之江实验中学食堂门口的一块数字大屏赚足了眼球。学生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在“云上”浏览学校食堂。售餐间、洗消间、烹饪间……这些原先被“藏”起来的后厨场景被推到了公众的眼皮子下。
“这是学校今年推出的全省首个‘示范食堂’VR全景线上展览。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显示屏实时看到食堂后厨的加工操作流程、功能布局,从而更好地监督食堂管理。”学校食堂负责人介绍道。
在我省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提出“四色码”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为全省学校食堂贴上“健康标签”。简单来说,监管部门通过归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中涉及的风险项目,动态赋予学校食堂“红、黄、蓝、绿”四色,并根据不同色码精准施策。其中,绿码代表信用风险良好,蓝码代表稳定可控,黄码代表风险预警,红码则代表风险较高。
今年开始,宁波市北仑区在全区学校率先探索“四色码”智治系统,数字化监管变得有据可循。“现在北仑区的每所学校都有一块数字屏,上面汇总了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动态数据。”北仑区顾国和中学总务处主任卢海荣介绍,学校食堂后厨在各个关键点位都安装了摄像头,同时监控系统又与区市场监管部门联通。“一旦设备坏了或者出现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等行为,终端就会根据‘四色码’算法规则打分,非常及时。”
近年来,全省各地学校借助数字化力量,用智慧监管筑牢校园食品安全屏障:在杭州的校园里,每天清晨送达的菜品都会先在智能收货秤上过秤,随后称重的全过程和验收数据会上传至“清膳e家”平台,确保菜品“足斤足两”;在丽水,每一所学校都在使用“众食安”应用程序,这套食堂智慧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全程监督食堂的台账管理和原料采购,更能让学校管理者对食堂后厨运行了如指掌。
与此同时,今年,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联合省教育厅全面推广了“校园食安智治”应用系统,对全省14498家学校食堂进行监管。目前,我省中小学校食堂已实现100%运用“阳光厨房”实施线上巡检,食品安全量化等级100%达到B级以上,大宗食材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100%全覆盖,师生、家长对学校食堂的满意率超过98%。
细节到位,机制全护航
每到饭点,义乌的学校食堂里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校长、教师和家长坐在学生中间,大家一起大快朵颐。“陪孩子们吃饭很幸福,我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他们对食堂饭菜满不满意。”义乌市稠州小学校长余悦森的话道出了浙江推行校园陪餐制度的初心。
事实上,在浙江的中小学校,陪餐制度已不是新鲜事。义乌早在2019年便全面建立了校长陪餐制。今年起,义乌在省内率先聘请市场监管部门干部担任食安副校长,定期对学校食堂进行检查,对食堂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东阳在家长陪餐、校长陪餐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局长陪餐制度,突击检查不仅针对学校,还包括食材配送公司。
今年新修订通过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将“师生同餐”写进条文,其中明确“每餐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级负责老师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条例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从明年开始,学生、学校负责人、班级教师一起用餐的场景将变得更加平常。
关注每一个细节的导向也在各地各校的食堂后厨上演着。在传统印象里,食堂后厨的地面上难免会留下湿答答的水渍,但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小学却将“无水厨房”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走进学校食堂后厨,每一名工作人员都穿着布鞋。“通常水渍积聚的地方容易滋生病菌、细菌,是食堂卫生的重要隐患。”副校长蓝建兴解释道,“穿上布鞋后,地面湿不湿便一目了然了。”
为了保持地面干爽、后厨干净,学校在不少细节上下足“绣花功夫”:在清洗台边缘加设凹槽,水流会沿着凹槽流走,而不是溅到地面上;检查人员戴上白手套,“走到哪里摸到哪里查到哪里”,卫生死角里的污渍也无处遁形。“刚开始大家觉得有难度,但这几年坚持下来,食堂环境已经大变样,很多家长反馈学校食堂比自家厨房还要干净。”蓝建兴自豪地说。
此外,除了“吃得心安”,全省各地学校更在“吃得营养”上花了不少心思。例如:杭州市钱塘区实行营养菜谱制度,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合理搭配食品菜谱;宁波推出了物美价廉的校园自助餐,目前覆盖率已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