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浙教人物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

陆明根:青青“草”色齐 桃李花尽开

陆明根正在教学生制作草编蚱蜢
(本报记者 童抒雯 摄)
陆明根和学生展示草编作品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童抒雯

初见桐乡市石门镇羔羊中心小学教师陆明根,正值下课时分。只见他从学生堆里探出脑袋,精瘦的脸庞上架着一副方框眼镜,花白的头发是他40年粉笔生涯的有力见证。他可太符合一名“老先生”的形象了。

从教40年,陆明根身上的标签有很多:语文教师、美术教师、棕榈草编非遗传承人、非遗课程开发者……不同的身份最后都指向了同一个故事: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守着古老的技艺和满肚子的学问扎根乡村,用最他朴素的“教育经”为乡村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也为乡村教育留下了特有的印记。

“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传承”

“我们用锥子把茎挑开,这叫挑茎分叶……”在羔羊中心小学的劳动教室里,陆明根正带着一帮“徒弟”用棕榈叶“打造”着一个动物王国。这一次的任务是制作草编蚱蜢。“蚱蜢弹跳有力,我们可以裁出比前足较粗的叶条,要在后足上打个结,突出后腿的粗壮。”陆明根一边仔细讲解着手法要领,一边熟练地翻飞着棕榈叶。

看似简单的技艺,操作起来却大有门道:穿插、塑形、正扣、反扣……不同的手法意味着足够的熟练和专注。要想编出的手工作品惟妙惟肖,则“需要花时间观察动物的样貌体征”,这是陆明根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

在农村,草编本是一门常见的手艺。在陆明根的儿时记忆中,村里总有手巧的老人用大豆杆编织出宝塔、灯架、坐垫等器具。从小对手工感兴趣的陆明根,就蹲在老艺人面前“偷师”,渐渐地竟也掌握了编织的要领。

1985年,陆明根成了当地一所乡村小学的全科教师。教书之余,他一直没有落下这门传统手艺。2008年,草编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草编非遗传承人,“让草编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继续传承下去”是他的发心和执着。然而,随着传统手艺人的老去,草编这项传统技艺也日渐式微。陆明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2年,学校要开兴趣班。机会来了,陆明根自告奋勇在学校里开起了草编兴趣班,“第一堂课就来了很多学生,撑满了整个教室”。奔着对草编的好奇和热情,不同年级的学生聚在一起,钻研着草编这门技艺。不知不觉中,非遗传承的薪火被重新点燃。

除了草编,皮贴、皮雕和核雕也是陆明根的拿手好戏。相较于城市,乡村学校的资源并不充沛,如何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中获得更丰富的课堂体验?陆明根有着一双“变废为宝”的慧眼。石门镇被称为“皮鞋之乡”,最不缺的就是做皮鞋用剩的边角皮料。于是,陆明根将收集到的皮料搬进课堂,带着学生们一起制作皮贴画、学习皮雕技艺。这几年,他又开始钻研起在核桃上雕刻的技艺,“初中语文课中有一篇《核舟记》,我想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

陆明根常说:“非遗不仅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和精神的传承。”如今10多年过去了,陆明根的草编课从原先的兴趣课程逐步发展为学校的“金字招牌”,由他主持开发的运河文化拓展性课程“运河草编”被选为浙江省精品课程,“运河皮雕”“运河皮贴”也先后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

“凡事都要先去做,凡事都要有实践”

学生熊天豪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作文竟然能在一次全国作文比赛中斩获奖项。在此之前,他一直觉得自己在写作这件事上“没有天赋”。“清明节的时候,妈妈给我做了清明团子,我就把这个过程写了下来。”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被陆明根迅速“捕捉”,他鼓励熊天豪参加作文比赛,并给这篇日记起了一个朴素的题目:《清明团子》。

陆明根是语文教师。在同事们的眼中,他还是一位“上得了课堂、下得了田间,农耕嫁接样样精通”的全能型教师。几乎每个语文教师都见识过学生在写作时抓耳挠腮的样子。陆明根也不例外。如何让学生愿意写作?刚开始时,陆明根也想不出什么创新的路子,但本就是农民出身的他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于是,陆明根在校园的“运河农耕园”里开出几亩菜地,带着学生们观察雨后植物的长势,讨论扦插后的树苗能不能活下来,再用锄头去松土,用泔水来施肥……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学习方式彻底打开了学生们的思想“阀门”,尽管没有华丽的辞藻,但那些属于乡村生活的真实故事被一一记录下来——

“竹匾里的小蚕孵化了,我就拿着放大镜观察这些又小又黑的小家伙。过了几天,这些小家伙都变大变白了,能看出眼睛、嘴巴来了。噢,对了,还有两排细脚!奶奶告诉我,前边两排是尖脚,能固定桑叶进食:后边两排有圆圆的吸盘,用来爬行。”在学生陈希妍的《桑梓蚕缘》里,记录着一个女孩照顾蚕宝宝时的小心翼翼;

“我挑出一根直的、细一点、长一些的木头,先刮掉它的皮,再在距两端30厘米处小心各锯一圈浅痕,最后用刀子把两头削去一层。金箍棒做成了,两头细,中间粗,真好玩!金箍棒做烧火棒,那烧火的就是孙悟空了!他再也不用到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去偷仙丹了!”在《木柴 土灶 柴扎肉》里,学生杨雨铖让枯燥的农活变得冒险刺激;

“今天,我去采黄瓜。爸爸说你的黄瓜是真正的‘黄瓜’,爷爷道你的黄瓜是‘慢镜头’被孙悟空使了‘定身法’。……忽然,我看见了一只蜗牛,背着棕色的壳,在黄瓜叶片的背面慢吞吞地爬着。我把蜗牛放在手心里,边玩边笑它:‘好快速,还背着屋子呢!’‘黑猪笑乌鸦,自丑不觉得。你才蜗牛速度呢!’蜗牛缩进壳里,好像在反击我。”在《菜园 黄瓜 小蜗牛》里,学生徐佳宇用诙谐的自嘲记下了一次失败的种瓜体验;

……

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被称为真实情境的教学。在陆明根看来,写作的第一步是要积累真实的素材,“没有真实体验的作文就好比无源之水”。正因如此,他总是鼓励学生“凡事都要先去做,凡事都要有实践”。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作文”是这位乡村老先生一直践行的教育理念。他希望,学生们能在亲身实践后,与家乡共情,与生活连接。

“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每周四下午,羔羊中心小学的拓展课时间到了。学生们可以在劳动教室里做草编、刻皮雕、做茧画;在户外的农耕园里亲手撒下蚕豆的种子,等待破土的时刻;在美术教室里静静地画一幅画……在这所乡村小学,时间被用在许许多多看似“无用”的地方。

同样来自农村的副校长金国江相信“学生不是在浪费时间”,“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们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对未知的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学过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这些‘无用之用’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印记”。

上个学期,陆明根新收了一位“徒弟”。出于兴趣和喜欢,教师陈梦兰接下了学校草编课的传承“衣钵”。新的“身份”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陈梦兰是英语教师,草编课与她的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但这份“无用”的工作让陈梦兰看到了学生的另一面。她发现,原本调皮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完成作品,“编织的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注力,还能培养耐心和创造力”,每当有学生完成一件得意的作品时,“他们的身板都正了!”

“一些事情看着无用,反倒利于学生们成长。”陆明根回忆,他曾在一些教辅资料里发现过“笑话”:种植农作物时,把喜阴的农作物和喜阳的农作物种在一起;成熟后的冬麦在秋季收割;一亩地上种出了超万斤的土豆……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科普知识”让陆明根绷紧了心弦,“都是因为缺少实际的生活经验才闹出的洋相”。当下,他要做的就是为乡村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出真知”的机会。

陆明根是土生土长的石门镇人。在他40年的教育实践中,他观察到,相较于城里学生,农村学生学习才艺和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因此,农村的文化礼堂和社区学校就成了他推广“运河草编”“运河皮贴”等民间非遗的第二课堂。几乎每年暑假,陆明根都会带着小“徒弟”们参加桐乡市青少年嘉年华。草编摊位一支开,立马就围满了拜师学艺的路人。讲解草编的手法要领、介绍非遗故事……学生们成为舞台的主角。“在实践中,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了培养。”陆明根说道。

采访接近尾声时,一群学生趴在窗口喊着陆明根的名字。“学校里的学生都认识你?”“都认识,我教他们手艺嘛。”上课铃响了,陆明根小跑着和记者告别。“学生们还在等我呢!”话音刚落,这位老先生又一头钻进了学生堆里。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