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培训成了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教师除了处理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平时还要挤出时间参加各种培训。不同级别和类别的教师培训,其信息来源和知识含量不同,标注了教师所处专业发展阶段的高低,甚至参加有的培训还意味着一种非正式的荣誉。在当下,“教师需不需要培训”“教师需要多少培训”不用再过多讨论。那么,剩下的话题就变少了,因而更具现实价值。11月8日,在浙江教育报编辑部和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共同举办的教师论坛中,话题聚焦——
□本报记者 池沙洲 文/摄
“教师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的关键少数。随着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不断涌现,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不努力学习,很容易被时代淘汰,就担负不了国家和民族交给我们的重任。”诸暨市学勉中学地理教师葛永锋直言当下教师培训的必要性,而他所认为的培训需求首先来自教师自身的职业危机感。
他提到了去年发生在安徽省庐江中学的事件,一名学生将三观不正的所谓教育名师轰下了台。“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暂时还不至于被学生轰下台,但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速度可能远超我们的预期,稍不留神就走到我们前面去了。”
一、教育的终极能力是沟通能力
“近几年,教师队伍大换血,我们身边90后、00后新教师特别多,走上新的岗位,他们多少都会有一些迷茫、无措、无奈。”在建德市月亮湾小学教师楼燕飞看来,虽然大多数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据她以多年经验观察:“其实教学能力远不是最重要的,只有日常班级管理到位,才能保证学生的高效学习。”
年轻教师的短板是班级管理能力中的家校沟通能力不强。楼燕飞认为:“家长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良好的沟通能够让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但如果家长不愿意、不配合,本来应该通畅的路就会变得非常不好走。因此,现在的一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培训的是与人沟通的技巧。”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科学教师江雁也有同感:“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件事情是暑期家访,他们缺乏经验应对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学校会在暑期安排一次模拟场景的培训,让新教师在家访中获得更多的底气。”
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原副主任徐如松深为赞同:“班主任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人处世。一些矛盾看到底都是误会,但如果沟通不力,或者处理不当,追究起来,问题甚至还会上升到师德师风的层面。”
二、好的培训是建立优质的链接
本届论坛邀请的点评专家是杭州市余杭区小幼教研中心主任闫学,她在学生绘本阅读和教师自我修养等领域颇有建树,出版了不少专著。
永康市芝英小学教师黄徐君特地买了一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到论坛现场找作者闫学签名。在发言中,黄徐君用了一个关键词概括了她的培训思路——“链接”。
她说的“链接”指的是:“在一场培训中,如果我能跟优秀的教授学者、教育大咖结识,并形成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会持续为我赋能的,它会为我打开视野,使我的个人发展获得较大的提升。”
“那种一位专家在台上讲、其他人在台下听的模式,往往显得氛围森严和等级分明,让听众畏首畏尾,不敢大胆发言。这样的培训就是一锤子买卖,很可能培训结束后不久,我们就遗忘了大部分内容。”
“实际上,培训只是一个开始,而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过程。”黄徐君建议,“培训组织者应该尽量打造一个扁平化的格局,让每一次培训都能提供给我们更多的链接。”
三、给点阳光就灿烂,背阴也盛放
黄徐君与之建立“链接”并同车赴会的是永康市城西中学教师、浙江省督学杨铁金,他近年潜心研究南宋永康学派哲学家陈亮的教育思想,并出版了个人专著。
杨铁金先从参训者的角度,讲述了上半年的一段“奇遇”。当时他参加了一个名为“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但在培训中,讲师只字不提“项目化”,全程在分析中考命题;而且这些讲师根本没有中考命题的参加资格和经历。
杨铁金称这样的培训是“挂羊头卖狗肉”:“培训师应该术业有专攻,而不能应付、糊弄,甚至是欺骗教师。”
接着,杨铁金又从培训组织者的角度,追述了他曾经为永康中学所作的分学科、分类别、分层级的培训,策划的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有带队去绍兴、杭州、无锡等地的参观研学,也有班主任、管理层、科研骨干的论坛;有年轻教师自发组建的精品工作室,也有携老年教师上莫干山的户外徒步和品茗……最终要达到的效果:让培训的乐趣普惠学校的每一个人。
“实际上,教师的成长和强加给他们的培训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杨铁金指出了培训的局限性,它无法抑制,也无法决定教师的自发成长。“只要教师自己有成长的需要,他终将成长,顺着(外部力量)可以成长,逆着也可以成长。”
四、端与端的双向奔赴和同频共振
顺着杨铁金的这个思路,葛永锋将培训的本质阐释为“输出端与输入端的双向奔赴”。“培训师(输出端)想的是怎样把内容传递给别人,而参训者(输入端)想的是怎样把别人的经验和理念拿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他还介绍了这一阐释的来源——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一次有效的培训一定是信息的有效输入、有效加工和有效输出的完整过程”。
葛永锋把两端之间的信息渠道比喻成一根管子,信息流通有大小,管子就相应地有粗细;如果把信息渠道比喻成电波,就有高频与低频之分。“接收天线的频率不一致,信息传播就是无效的。就像有些学员在培训中表现出被迫和怨愤,那么培训的内容就被他们主动屏蔽掉了,培训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在龙泉市南秦教育集团体育教师许东宝眼里,一些培训之所以效果不佳,就是因为其输出模式违反了人的自然状态。“选择在一个酒店大型会场开班,几十人、上百人挤在一起,关上前后门,人就像被关进养殖场的笼子。这样的培训请来的讲师水平再高,学员们在这种环境下也难以放松。”
在外因作用下,内因也受到影响。“学员们不认真倾听、记录,不思考、提问,也不相互学习,只是签到、吃饭、睡觉,滥竽充数。这不像培训,倒像疗休养,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助长了教师队伍中的不良风气。”许东宝如此评价。
五、过半教师不喜欢在培训中互动
“一些培训的持续性很差,提出了一些高大上的理论,但用不了多久,新的理论又出笼了,而老的理论教师们尚未完全理解。像‘慕课’‘翻转课堂’‘导学案’等,我们都已经不再使用,成了历史名词。”苍南县马站镇第一中学科学教师吴笔建感叹,“一线教师希望通过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或将创新的经验直接应用到自己的课堂。因此,相比屠龙之术,不如杀鸡宰鸭的小手艺更加实用。”
董彩芳强调自己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学校——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中心小学:“虽然农村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到舒适,学生质朴的个性也使得师生关系相对简单;但是不断缩减的教师编制、教师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匮乏的现代化硬件设施,以及稀少的高端培训、学术交流和职称晋升机会,正在拉低我们农村学校教师的幸福指数。”
她为农村教师列举了一些可能需要的培训项目,有成功教学案例、特殊学生转化、心理健康知识等。“通过培训可以让教师感知农村家长的特点,明白他们的教育需求并给予建议,使得家校联动更有效,尽量避免好心办坏事。”
教师更喜欢什么样的培训?温州市洞头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董芳蕾用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月前,她在全区1000多名教师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了751份有效答卷,受访教师来自幼儿园、小学、初中3个学段。
通过数据,董芳蕾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家乡同行的培训口味,比如他们更喜欢有实操的培训,更喜欢传授课堂专业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培训,更喜欢有针对性的、高水平的培训,更喜欢在家门口的培训,更喜欢和熟悉的同事一起参加培训,不喜欢过度频繁的培训,不喜欢在双休日培训……让董芳蕾惊讶的是,调查结果显示,有51.4%的教师不喜欢在培训中互动,甚至还有4.79%的教师觉得培训没有用。
六、对症下药,25个格子25味药
然而,教师对培训的喜好并不等于真实的需求。本届论坛东道主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构建了“一营·四坊·五格”教师培训模型,副院长谢作俊对此作了分享:“我们分析了温州市的一位校长,也是市级名师,把他近10年参加的所有培训项目放入这个模型,发现他参加的主要是高中物理的‘合格’和‘升格’课程,班主任德育这一块培训内容缺失,‘风格’课程得分全部为零。”
所谓“一营·四坊·五格”,就是以教师培训师(一营),学科教师、德育班主任、管理干部、教科研能手(四坊)一共5个培训类别作为纵轴,加上“入格”“合格”“定格”“升格”“风格”5个培训层次作为横轴,共同组成的25个“抽屉”(培训课程)。
当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培训单位为个人定制的外部规划相遇,葛永锋所说的“双向奔赴”和“同频共振”就在温州这块土地上有了现实版。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师训员陈李贵干脆制作了一张象限图,将教师的“自我需求”和教育的“外部需求”画成两个坐标,从第一到第四象限依次为自我实现需要(高级研修班)、安全和社交需要(师德师风培训)、生理和安全需要(休闲项目培训)、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专题特长培训)。
吴笔建认为:“做好培训前的调研工作很重要,因为每个人的兴趣和需求都不同,就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他将董芳蕾所做的数据采集称为“调研前置”,同时希望在培训后的至少一周时间内有“售后服务”,专家能根据教师的反馈提供指导。
陈李贵表示同意:“现场培训结束之后,培训并没有结束。我们要求学员带着任务回去,在一周内提交一篇教学反思,并为他们提供写作模板。他们写完后,我们帮助他们修改、润色、打磨,做好‘售后服务’。”
七、参训者也是培训大餐的制作者
作为浙江省重要经济支柱的温州市,仍然有4个县位于“山区23县”之列,还有1个海岛县(洞头区),教育发展极不均衡。有鉴于此,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启动了“送到家门口的合作式培训”,把培训服务送到因偏远和忙碌而不能出门的山区海岛教师身边,称作“绿色耕耘送培”。
师训员黄惋莉用“送餐”形象地比喻了温州“送培”:“1.0版本的培训模式是‘盒餐’,当教师喊‘我饿了’,表明培训需求,我们会迅速响应,像外卖员一样将培训及时送达,确保学员快捷地获得学分。”
“当教师喊‘想吃酸菜鱼’,即可开启2.0版本的培训,满足个性化的培训需求。而3.0版本才是真正的合作式培训,我们带上‘食材’和学员一起烹饪,参训者改变了被动培训的地位,成为积极的项目参与者、创造者,以及成果的运用者和传播者。”
在这一模式下,温州市教师培训确保12个县市区加市直形成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在培训领域实现教育共富。
在培训师专家库的管理中,黄惋莉还引入了“大厨”(高校教师)和“预备大厨”(骨干学员)的概念,即把两个培训班打通,在真实情景中完成教学任务,学员在接受“大厨”培训的同时,完成后备培训师的培养和孵化。
八、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永远是自己
“世界上有两件事很难,第一件事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拿出来,第二件事是把自己的想法装入别人的脑袋。”李阳冰学校(小学)副校长朱伟森将校本培训组织者比作包工头,“我当这个‘包工头’已经4年了,在这样一所生源不断萎缩的农村学校,一句话讲100遍也不一定有人听得进去。于是,我采用了这个方法……”说着,朱伟森掏出一副扑克牌,“这是我来的时候在高铁站花10元钱买的”。
朱伟森用扑克牌当场变了一个小魔术,调动起了会场气氛。“我们在培训时会玩一些小游戏,比如将18个词语(如北京、智能、清蒸等)分成3组,每组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第1组6个词的记忆方法是抄3遍。第2组词是抄1遍,联想2遍。所谓联想,就是想象跟这个词有关的场景,如联想‘北京’时,在脑海中出现天安门、长城等。第3组词不用抄写,但要联想3遍。然后当场考试并统计,结果表明,第3种方法的效果最好,第1种最差。”
“教师对‘机械重复的作业效率最低’这个道理没有感同身受,而设计一个小小的情景让教师们去体验,就会将他们的情绪、思考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出来。”朱伟森说。
江雁的学校在组织培训时,会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破冰游戏等素质拓展活动,这让她觉得特别有趣:“学中玩,玩中学,这跟学生的学习原理是一样的。”并引用了蒙台梭利的一句名言:“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然而,不管培训者怎么殚精竭虑、慧心巧思,培训毕竟只是教师成长的一股外力。闫学非常重视教师成长的自驱力:“普通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阅读,但是教师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
她以自己为例,讲述了从一个“旱鸭子”到游泳爱好者的转变。“仅仅通过学习‘小红书’视频,我用了6天就学会了游泳,从蛙泳到自由泳,再到现在的仰泳都是无师自通。从只游100米到游完1000米,在我刚学会换气的那一刹那,竟不敢相信自己这辈子能学会游泳。”
闫学感慨这样一个事实:“当教师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就会为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惊喜,也会为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