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卫芳
据报道,为强化中小学、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预防食品安全和食堂管理事故,某市教育局推出局长陪餐制:陪餐人员为市县两级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机关处(科)室负责人;陪餐地为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或者从校外供餐单位订购食品向学生提供餐饮服务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原则上陪餐人员每月到中小学校、幼儿园陪餐不少于一次。
近年来,各地不少学校食堂屡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损坏了学校的声誉和形象,而且也威胁着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为此,一些学校纷纷推出校长陪餐制,其目的就是通过校长陪餐,既可全面了解学生对食堂菜品的意见和建议,又可加强食品卫生和安全管理。可以说,有了校长陪餐,学校食品安全确实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但笔者以为,推行局长陪餐制容易沦为形式。表面上看,有了教育局局长、副局长等教育行政官员的陪餐,从校长到食堂工作人员都会高度重视食堂的菜品质量、食品卫生等,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但事实上,如果局长、副局长只是蜻蜓点水式陪餐,那么很难起到监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作用。相反,这很可能沦为一种作秀。再者说,局长陪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校的正常秩序,也很可能会因为这样的制度而出现一些造假行为。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确实很有必要,但完全可以通过更为稳妥的方式来实现。近年来,不少学校已在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比如,在一些地方,学校普遍推行师生同餐同菜制,既让学生和家长彻底消除“食堂饭菜不好吃不卫生”的顾虑,又让学校领导和教师切实了解到学生对饭菜的需求,这显然有利于学校听取学生呼声,及时调整菜品。再如,有的地方督促学校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的监管方式,既能让食堂常态化地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又能让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妨多推出一些类似师生同餐同菜制、“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有效、长效的务实举措,切实管理好、经营好学校食堂,把学校食堂打造成“放心食堂”,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