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

校际差距越来越小 优质资源越铺越大
义乌全面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金 澜

从义乌城区一路驱车北上,路两旁是金灿灿的稻田。稻田深处是义乌最北的农村学校——大陈镇东塘小学。“这是我们在智慧大棚种植的蔬菜。”在学校的少年科学院里,学生们争先恐后介绍着他们的得意之作。而在不远处,有学生正在提升改造后的篮球场上打篮球。

村里最美的房子是校舍、最优的环境是校园。2024年,义乌小学校际综合差异系数为0.248,初中校际综合差异系数为0.207。城乡校际差异持续缩小,教育资源配置日益均衡,这背后是一盘历经5年的大棋。

2019年,义乌出台《关于实施教育强市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见》,印发《义乌市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要坚持“城乡一体、科学统筹、全面推进”策略,全面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硬件入手

学校是村里最美的风景

“对教育不能说没有钱,不能说没有时间研究。”这是义乌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多年来坚持的信条。在持续多年的大手笔投入下,农村学校焕然一新。

“校园是一年一变样。”东塘小学校长王理光告诉记者,今年学校新建了少年农科院,去年新建了综合楼。在大改造的同时,学校积极参与市教育局设立的微改造项目:大陈镇景点杜门书院被“搬”进学校,装点上学生们创作的石头画,成了清廉教育基地;绿化带里“长”出了一批漂流书窝……学校至今累计投入达3800万元。

“十三五”期间,义乌实施了“校园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投资约20亿元对52所老旧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十四五”以来,义乌累计投资67.32亿元,新建、迁建、扩建教育项目125项,同步推进薄弱学校的教室、食堂、操场、宿舍等更新改造,实施了槽式厕所改造、“明眸摘镜”工程、“阳光厨房”工程、热水淋浴工程、塑胶场地修缮等一大批民生实事。

与此同时,义乌大幅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在增加每生每年200元的基础上,对学生数少于500人的农村学校实行兜底保障,按每生每年100元再增加生均公用经费,并统筹预留公用经费向农村倾斜。

互联互通

共同体助力城乡学校携手并进

10月28日,记者走进大陈镇楂林小学惠人书院时,师生正在与城区结对校保联小学的师生同上一堂语文课。

这段缘分始于“互联网+义务教育”进程中的结对帮扶,2021年在保联小学的帮扶下,楂林小学进步飞速,被评为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在合作中,双方发现彼此在学校文化和研学资源上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于是,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双方越走越近:互派学生体验校园文化,共同举办活动、开发系列美育网络同步课程等。

佛堂镇状元里小学是为了方便区域内企业职工子女就近上学而建的新学校。面对学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基础薄弱的情况,集团牵头校佛堂镇佛堂小学派出骨干教师组建中层团队帮助学校起步。副校长何丽娜是佛堂小学原办公室主任,她告诉记者:“办学4年,新教师总校代为培养,缺教师总校补上,有这么可靠的娘家,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记者在学校遇到了佛堂小学校长吴江君,她当天一是来听课抓教学常规,二是了解自己参与设计的“状元”系列校本课程开展情况,“虽然两校是紧密型教育集团,但是校园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在吴江君的指导下,状元里小学围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设计了“小小职业体验师”“和我一起做导游”等校本课程。

在义乌,城乡教育共同体、集团化办学遍地开花,城区名校、镇街强校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截至目前,义乌共有15个紧密型教育集团、7个教育联盟、69对“互联网+义务教育”共建型教共体,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段学校结对全覆盖。

软实力提升

家门口就有名优特教师

2020年,首批义乌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导师、江滨小学教师杨守仙做了一个决定:下乡到24公里外的赤岸镇毛店小学工作。

毛店小学的学生家长多为隔壁乡镇企业职工,工作忙碌,亲子关系疏离。针对这类问题,杨守仙从养好习惯着手,要求学生每周记录自己阅读、锻炼、劳动的开展情况,父母和教师写评语,形成成长日志。由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亲子关系也大为改善。

如今在义乌,家门口的名优特教师越来越多了。2023年5月,义乌将校际交流教师中的骨干比例提高到20%以上,范围由省特级教师,县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拓展到县市级优质课二等奖获得者。此外,义乌还对服务年限与流程进行了细化,把农村学校划分为5个区域,交流期为2~6年,学校位置越偏远,服务期越短,引导城区骨干教师主动流动、乐意流动。

近3年,义乌大力引进优质师资,累计招聘在编教师1800余名,新师资迅速融入本土,汇聚成一支有生力量。引进的名优教师、义亭镇铜溪学校初中部教师兰国祥去年被评为正高级教师,今年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

同时,义乌市域层面构建了“三三三”新教师培养模式,实施高层次后备人才培训班、名师工作室、人才引进等项目,培养接续力量。相继开设80后、90后、94后骨干培养班,许多学员已成长为农村学校的顶梁柱。80后学员、楂林小学负责人陈孙宾上任后,从学校原有的竹文化中提炼出韧精神,实施“韧心”工程。今年,楂林小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此外,市教育局也成为优质师资“孵化器”,选调多名优秀教师来机关锻炼。经过两到三年的淬炼后,这些教师被下派到农村学校,回归一线的他们身先士卒、带头啃最硬的骨头:曾在市教育局计财科工作的王理光发挥业务专长,暑假天天蹲守在改造一线,精打细算;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研员许忠平调至义亭小学任校长后,带领学校5名年轻教师获评新一届义乌市教坛新秀……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