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

一次跨越山海的教育“共生”
——杭州第四中学对口帮扶常山县第一中学纪实

□本报记者 舒玲玲

“每个月都有联合教研活动,听课笔记记了满满一本。”“杭城名师把工作室开到学校来,我们也算‘接上天线’了。”“跟岗一周比过去埋头摸索一个月学到的还要多。”……这学期,常山县第一中学的教师们开展教研工作的劲头更足了,流程与环节也更规范,教研成果都被妥善保存下来并上传至教学资源库。

变化始于去年。自牵手杭州第四中学开展“县中崛起”结对帮扶以来,常山一中就在省城多了个“亲戚”,彼此常来常往。这一切都被当地百姓看在眼里,尤其在看到该校教师普遍安心从教、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后,大家纷纷在网上对“县中崛起”结对帮扶这项民生实事给予了高度好评,不少原打算外出求学的家庭也选择让孩子留在本地。常山一中还因此获得了常山县政府的嘉奖。

深度跟岗 取长补短

两年前,浙江省面向山区26县和海岛县发起“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促成省内优质普通高中与县域普通高中对口帮扶。常山一中与杭州四中就此结缘,约定围绕跟岗实践、备课协作、专家引领等七大目标任务,加强交流往来。

当时还是常山一中教务处副主任的陈婷,每个月都要花时间重新排班调课。教师们“走出去”的机会变多了。联合教研一两天、跟岗实践一两周,还会不定期地参加杭州四中组织的各类活动。“我们的老师以往低头看路多、抬头望天少。”常山一中党总支书记琚哲明希望,到杭州四中跟岗实践,能帮教师们打开视野。

站在杭州四中的角度上看,常山一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薄弱学校,实际上,该校在多年办学积累中已经涵养起深厚底蕴,并形成了一定的风格特色。杭州四中的教师们也在思考,我们能给予对方什么?杭州四中经验如何“嫁接”“生长”为常山一中模式?

没有盲目“诊断”、随意“开方”,杭州四中把管理、教学、备考等各项工作全部摊开,让常山一中的跟岗教师全方位参与、近距离观察,结合校情、学情,找到自己需要的“养分”。“通过深度融入式跟岗发现问题、提出困惑,两校教师方能第一时间进行思维碰撞、取长补短。”杭州四中副校长徐彬说。

从行政班子的整合分工到各职能处室的板块设置,从教学教务平台的数字化管理到备课资源的整合与传承,从每一门学科的教研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杭州四中毫无保留地分享,常山一中的教师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仅2023年,常山一中就有91名教师参与了跟岗实践。

“跟岗那两周,我每天至少要跑一趟徐老师的办公室。”时任杭州四中教务处主任的徐彬是陈婷的跟岗对象。与常山一中将教务处的职责下沉到各个年级、实行分年级管理不同,陈婷发现杭州四中的教务处更多地发挥着纵观全局、高位引领的作用。跟岗结束后返校,她即刻着手改革教务处职能,在保持下沉年级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各学科教学的引领,向上生长、向下生根,进一步织密教研网络。

联合教研 携手提质

“杭州四中教师任晨浩从反应机理切入,带领学生认识反应的断键与成键部位,并进行了拓展应用。”常山一中化学教师范丽霞边听课边记录,还不忘标注一句“这很适合尖子生学习”。她刚刚上完同一堂课,心里默默比对着两堂课的设计和效果,寻找差距与不足。

11门学科、22个课堂、11场说评课交流会、5场专家讲座……常山一中的秋季学期,是在与杭州四中的联合教研中开始的。9月2日上午,杭州四中各学科教研组代表组团来到常山一中,分学科进行同课异构、交流讲座和信息分享。

每个月两校都会举行多学科教研组联合教研活动,这是常山一中教师们最期待的“加餐”。杭州四中与省、市教研员及其他优质高中教师联系紧密,能更早更多地获取最新的理念方法、学科信息和教学手段,而这恰恰是常山一中的“刚需”。

联合教研从消除信息差开始。“我们会将掌握到的信息与资源及时共享给常山一中。”徐彬介绍,除了联合课堂研讨活动、备考经验分享,他们还会邀请学科专家、教研专家等为两校教师解读最新政策、指导教学应用。

如何基于任务驱动命制地理试题、寻求地理考试评价与复习的契合点、“双新”背景下如何创设真实情境……作为杭州市地理教研大组组长,耿文强多次率领名师工作室成员、杭州四中地理学科教师到常山一中,分享地理学情与教情、地理教学改革等研究成果。

“通过专家的讲座与指导,老师们不仅得到了权威前沿的信息,还获得了很多正向评价与鼓励。”琚哲明感叹,这极大地提振了教师们的信心。去年10月,浙江省高中地理正高特级教师耿文强名师工作室落户常山一中。此后,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名师工作室也相继成立,常态化开展名师送教等活动。

县中教学质量本就不差,全面深入的帮扶,会不会因此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来?“当然不会,我坚信这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大家都往上走,浙江的教育质量才能整体提升。”杭州四中党委书记倪子元很有底气。

常山一中教师的身影也出现在杭州四中首届养正学术文化节上,和杭州四中乃至其他省内优秀学校的教师同台展示、教研相长。受此启发,常山一中后来也举办了“532学术节”,并以高二年级学生为试点推出学科周活动。“希望以后也能邀请杭州四中师生来参与我们的学术节活动。”琚哲明说。

升级理念 锤炼队伍

去年两校签约后,杭州四中国际部主任吴新平受聘为常山一中挂职副校长。本就是常山人的吴新平立志要发挥好两校合作的纽带作用,将杭州四中的管理理念、国际化视野等带回常山一中。“大到德育管理、多元升学,小到食堂运营、后勤管理,两校都进行了深度交流。”吴新平表示,杭州四中一些好的做法也在慢慢渗透进常山一中,“他们的管理团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在两校结对中推动合作、推进改革的意识也很强”。

这两点也成为常山一中考核提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指标。该校今年提拔重用了3位副校长,都是在跟岗后表现出色、成长很快的年轻干部。陈婷就是其中之一。

跟岗期间,陈婷发现杭州四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不仅相关数据能自动分析与处理,具体的评价维度、赋分指标等也都很有杭州四中特色。“我们也有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但在智能化程度上与杭州四中存在一定差距,评价维度也有差别。”陈婷说,他们将杭州四中的特色评价维度“嫁接”到该校原有的评价体系中,使之更加完善与便捷。

“‘双新’背景下、信息化浪潮下,不主动学习是不行的。”琚哲明表示,“县中崛起”要从干部开始、从理念出发,只有“火车头”带好了,常山一中这趟列车才能跑得更快。

这一理念与倪子元的想法不谋而合。去年暑假,他把杭州四中的暑期干部工作会放到了常山一中。会议一开就是4天,两校行政干部都作了交流发言。“把闭门会当交流会开,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这是对我们学校行政干部倾囊相授。”琚哲明说。今年暑假,他也把常山团队拉到杭州开会,两校行政干部再度齐聚一堂,追问去年定下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下一年度工作谋篇布局。

一年多来,从融合走向深度融合,两校都从自身需要提升的角度与内容出发,不断挖潜、合力提质。“我们也学习了常山一中不少好的做法,四中的干部队伍也得到了很大的成长。”倪子元表示,吴新平、徐彬两人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副校长,分别负责杭州四中江东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杭州四中下沙校区的教学管理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