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0月11日 星期
杭州市文新小学:
办一所会生长的学校


□本报记者 言 宏 实习记者 胡 婕

门口的水车悠悠转动,一整面花墙花影婆娑,杭州市文新小学每天清晨用流水和花香迎接学生。走进校园,有师生一起设计搭建的小木屋,有因为学生的疑问建起的“恐龙小剧场”,有牵着鸡鸭漫步的学生,还有认领植物养护与研究的“小研究员”……

这是一所永远处在未完成时、总在变化的学校。记者到过学校几次,次次都能发现不同,充满梦想、美好与趣味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

秘密就写在教学楼上:“办一所会生长的学校!”校长傅盈说:“让校园处处融入教学内容,让这所会生长的学校到处充满勃勃生机,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活力。”

教学楼中央的广场栽种着银杏树和季节性的花卉。在秋风的轻抚下,学生们弯腰捡着金黄的银杏叶,吟诵着“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仿佛是在和这秋天的使者对话。副校长吕霞是数学教师,她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铺满学校广场的银杏叶有多重?”

有学生采取了“叶海战术”,耐心地用一片片叶子铺满一块块方砖。只是突然吹来一阵风,刚铺好的那几块方砖的叶子被风卷跑了,学生们的笑脸马上变成了哭脸。而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先用叶子铺好一块方砖,数好需要多少片叶子,再数出行列数,然后相乘。他们运用学到的乘法知识,既快速又简捷地得出了答案。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尝尝银杏果”环节。学生们亲手捡银杏果,去皮,晒干,然后拍出裂纹,再把它们放进微波炉烘烤。闻着微波炉里散发出来的清香,他们似乎已经忘了一次次弯腰的辛苦和去皮的艰难。学生们刚想大快朵颐,就被教师制止了,“银杏果有毒性,不能过多食用,一个人最多5颗”。

这就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师聚焦“铺满学校广场的银杏叶有多重”这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公式并形成可行的实践方案,还开展了很多延伸活动。活动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4个环节,融汇语文、生物、数学、劳动等多学科知识。

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学校还有很多,慢慢形成了系列,学校将其命名为“亲自然”课程,以“亲自然”教育为切入点,丰富学生的个体生活经历和社会成长经验,建立学生与自我、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的联结。

“我们要让儿童成为儿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一个能够真正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傅盈说。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就要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学校号召学生解决身边问题,开展了立足于校园真实情境和问题的“问号”和“感叹号”系列活动,即“校园为什么?”和“校园不烦恼!”活动。学生自主寻找校园中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蘑菇是怎么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银杏树会结果,有的不会”等,再形成研究课题,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给学生补充知识,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指导。面对活力蓬勃的学生,教师的活力也被激发了。“我们在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里看到了责任感,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内驱力。”采访中,有教师这么说。

此外,学校还创新了学生评价体系,建立“能量币”激励制度,凸显“活力因子”。据了解,该校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机制涵盖品格、知识、实践和特长4个评价内容与维度,“能量币”的发放让评价和奖励更加可视化。学生不同的行为可以获得不同的“能量币”,“能量币”可以兑换飞盘等有形的物质奖励,也可以兑换“做一天升旗手”“和最爱的老师拥抱”等精神奖励。“我们重视评价留痕,记录学生全方位的成长,把所有机会都变成教育机会。‘能量币’作为奖励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副校长石晶晶说。

①杭州市文新小学学生感受翻飞的银杏叶。

②杭州市文新小学学生在“恐龙小剧场”研究回声。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