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先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也是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当前,湖州正紧扣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全力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产业转型提质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城市实践样板区。
作为湖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公办高职院校,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信心、有能力主动融入“国之大者”、全面服务“双碳”战略。2024年9月6日,湖职院与湖州市委生态文明办协同成立省内首家绿色低碳产业学院——湖州绿色低碳产业学院,统筹湖州市委生态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多方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全力打造高职教育绿色低碳样板地,为全国高职院校绿色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湖职经验”。
湖州绿色低碳产业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以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统筹考虑,科学把握节奏,注重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
一是构建绿色低碳育人体系。按照三年一贯的思路,实施“一主线、三层级、多元化”的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将专业绿色化转型作为主线,推进绿色低碳试点班、试点专业、试点课程共同发力,形成教学、科研、学工、后勤等多元配合的绿色低碳教育格局。聚焦北斗与地理信息、“未来技术”转化导流、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以及储能产业升级、关键技术攻关、应用示范和技术创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绿色低碳类、人工智能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通识+专业”的绿色低碳系列课程,实现绿色低碳教育全覆盖。其中,通识课程可以通过必修课、公选课、网络选修课的方式进行管理,开设“大学生生态文明基础”等公选课。一体化推进“教材—课程—资源”建设,启动面向新能源、节能、碳金融、碳认证等领域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试点,开展绿色低碳微专业、模块化课程和资源建设,推动职业资格与职业认证绿色标准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践实训条件。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培育项目,启动一批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二是打造服务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师资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具有绿色建筑、绿色智造、绿色贸易、绿色能源、碳金融与碳经济、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CCER、碳交易、CBAM、ESG技术等专业背景与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加盟。畅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构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形成校城一体、校企一体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大师资培训和专业指导力度,推进师资队伍校企共训、双向交流、互融互通。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专家资源,成立绿色低碳领域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精英工作室、技师企业课堂等,建设“双导师”育人团队,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碳交易与碳金融领域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薪酬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三是提升师生绿色低碳行为素养。营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引导师生在日常行为中珍惜点滴资源,养成厉行节约自然资源的习惯;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师生养成绿色消费方式、可持续性消费方式,自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师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积极学习国家制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开展多种多样的、与生态环保相关的调研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支持、引领师生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绿色低碳专业领域职业技能比赛,设计开展低碳知识大赛、低碳循环创新科技大赛等各类低碳相关的大赛,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创新意识,营造绿色低碳文化环境氛围。
四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标准研制。聚焦湖州八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八大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重点领域标准研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绿色低碳赋能头部企业、区域性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服务新路径,建设高能级技术服务平台,引入碳盘查、碳资产开发等业务;开展湖州金属特材智造产业、储能产业、物流产业、光电产业的绿色化技术升级、低碳技术革新与标准研制。在低碳建筑、光伏、水电、风电、环保、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相关专业领域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服务与技术研发能力。围绕企业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工作,为湖州企业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主动参与金属材料加工上游企业、头部企业的绿色智造技术普及、装备研发与技术标准开发,加大工业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广。构建能耗碳排放管控技术研究机制,助力市生态文明办实施“能评+碳评”改革,参与企业低碳技术与标准研发。探索“院园企研”协同发展模式,加大与湖州浙大绿色研究院、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制订绿色低碳标准,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五是开展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聚焦重点群体就业需求,围绕湖州主导产业和优质产业链,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区县产业资源和特色文化亮点,强化基础优势明显、社会需求量大的绿色低碳职业(工种)培训,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绿色低碳培训项目,促进职业技能培训链与产业链接轨。聚焦“基础+高精尖缺”导向,依托“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途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训,服务主导产业绿色化发展。围绕数字技术工程、数字经济发展等产业和技能人才需求,开展产训结合培养,探索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工作模式,以数字经济和新业态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为主要培训内容,深化数字经济智慧化赋能。面向绿色低碳建筑业领域,突出装配式建筑、BIM运用等建筑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绿色项目,做好建筑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转岗转业培训。
六是建好绿色低碳新校园。在湖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23年2月,占地1200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55亿元的湖职院新校园在西塞山高教园区开工建设,2025年9月将正式启用。在新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学校建筑进行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材料使用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制订并实施能源管理计划与措施,以保证符合相关标准,完成零碳、低碳建筑的相关认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在学校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全过程,落实生态学原理和绿色低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求,共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光伏、水电、风电、环保等低碳校园硬实力投入,完成校园绿色低碳数字化平台建设。遵照绿色校园设计,坚持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运行管理全生命周期的6个绿色设计方向。重点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角度,提升绿色校园建设对节能减排和资源减量的贡献度。聚焦聚力室内外空间的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风环境、空气质量等方面,全面提升校园环境的综合性能和品质。
(作者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