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9月27日 星期

用城市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宁波城市职院商学院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
商学院院长胡坚达直播助农

□吴琼芳 农晓丹

26名队员分赴26个山区县走访调研31个村庄。暑假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山海甬乡随”暑期实践团队化整为零,或单枪匹马,或三两组队,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千万工程”在乡村留下的真实印记,用镜头记录乡村正在发生的精彩蝶变。

从“城市”出发去往千村万户,是商学院师生们常走的路。湖边桥村、雷山村、锦溪村、陶坑村……一个个古村落在师生们的帮扶改造下华丽变身“生态村”“网红村”“致富村”。以城市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师生们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用好专业知识技术、带动乡村转型致富,将论文写在乡村广袤的大地上。

一地创新,千村复用

打造一批“网红村”

在龙泉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庄子慧将调研的目光锁定在八都镇署网村和宝溪乡溪头村。“这两个村既有传统农业的根基,又探索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乡村旅游也搞得风生水起,很有样本意义。”在她看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振兴,更是文化、生态、社会等多维度的全面发展。事实上,探寻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模式是商学院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已在多个村庄有过成功实践。

距离宁波市区约68公里,藏在山坳间的锦溪村是奉化区最偏远的乡村之一,近来却常有人驱车前来游玩打卡,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前些年,在宁波城市职院景观生态学院科技特派员的接力帮扶下,靠着种植香榧、羊尾笋、黄精等,锦溪村村民鼓了“钱袋子”,摘了“穷帽子”。但随着同类农产品增多、市场日渐饱和,如何往上进阶、持续发展成为锦溪村面临的新难题。

乡村振兴进入后半篇文章,这也成为摆在绝大多数村庄面前共同的“拦路虎”。商学院院长胡坚达敏锐地意识到,要从产业异军突起逐步过渡到整村转型突围,“不仅要‘种出来’,还要‘卖出去’,更要以此为支点撬动人潮回流,推动整个村庄的焕新发展”。因着这份寄望,商学院派出林业经济专业出身的党员教师刘毅接过科技特派员的担子进驻锦溪村。

一进村就开始摸底调研,刘毅发现锦溪村有30多棵珍贵的古树,其中一株南方红豆杉有200多年树龄,其下的一汪池塘中央还栖息着“村宠”大白鸭。“我们以此为灵感设计了以‘红豆鸭’‘香榧鸭’为核心的乡村IP。”刘毅介绍,包括设计衍生文创产品、策划“认领一棵香榧树”活动、开设“党员先锋直播间”、承接古树保护工程、打造景观提升规划等在内,他们为锦溪村设计了一整套农文旅融合的乡村品牌建设方案。

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白岩山上万亩茶山中蜿蜒出一条“最美风车公路”,遂昌县三仁畲族乡“飞出”主打凤凰元素的多彩文创……“虽然各村的特色内容不同,但农文旅融合的内核是相通的。”胡坚达说,从乡村IP打造、农文旅开发到网络营销介入、校地共建共享直播间,他们在挖掘乡村个性、设计“一村一品”的同时,更致力于打造一种极易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并复刻到千村万户,用相同的种子种出五彩斑斓的花。

课程重组,资源集成

育好一批“新农人”

乡村振兴是一道复杂的综合改革题,在算好“经济账”的同时还要算好“生态账”“政治账”“民生账”,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要答好这道题,光靠原有的学科专业“家底”远远不够。“农文旅融合不是相关课程的简单叠加,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懂现代农业又懂电商营销,还懂乡村治理和文旅推广的复合型‘新农人’。”胡坚达感慨道。

组建农村电商与冷链物流等13个微专业,整合全校学科专业力量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数字乡村”教学资源库……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培养培训“新农人”,商学院打出一套“组合拳”。冲在最前面的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他们不仅从商学院各专业里拎出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内容,还积极向全校其他专业的骨干教师借智借力,结合“新农人”培养目标,重新开发课程、打磨教材、设计实践内容。

“学生到了大二上学期就可以进行模块化课程的选择。”创新团队成员杨晓伟介绍,无论是“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农产品存储与冷链物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本学院课程,还是与景观生态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等合作推出的“农村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建设”“数字化技术与农产品包装设计”“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交叉学科课程,学生们都很感兴趣。

课堂之外,学生登录“智慧职教”平台,就能查看上传至“数字乡村”教学资源库的15门在线课程资源。商学院副院长戎丹表示,为了让在线课程更生动直观,创新团队的教师们常常走到田间地头拍摄直播运营、生态保护等真实案例。“创新团队会把教育教学与服务地方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产学研用一体。”她说,拍摄的素材除了用于日常授课、资源库建设,还会服务于各类竞赛和社会培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商学院已有十五六本教材正在或即将付梓出版。除了商学院师生,使用“数字乡村”教学资源库的师生已经扩大到整个宁波城市职院及10余所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团队协作共同体成员学校。面向乡村治理人、乡村CEO、农民等开展的各级各类社会培训也在大量使用这些教材与资源。资源库共惠及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近千名。

搭台赋能,聚智献策

输出最强“智囊团”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官员罗伯特·裴伯庸先生来到白岩山“最美风车公路”,感受梯田、茶园、风车、杜鹃交织而成的如画美景。他来此的契机是参加宁波城市职院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国际论坛。对于鄞州山水印“最美风车公路”项目负责人阙英英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国际化的宣传展示,也进一步帮她打开了经营的思路。

在由商学院与鄞州区妇联联合创办的巾帼创业培训班中,阙英英是企业家学员。她曾多次聆听胡坚达的培训课程,她活学活用,借助数智时代的优势和“最美风车公路”的网络声量,积极探索扩大一山一茶的知名度。如何发挥城市资源优势推进数字赋能乡村,不仅是培训班的重要课题,去年也被搬上宁波市“城市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学术论坛,引发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头脑风暴。也是在这个论坛上,罗伯特·裴伯庸先生与商学院结缘,双方的联系与合作由此一发而不可收。

社科专家、高校学者、企业精英、优秀农创客……商学院积极策划并参与各类高峰论坛、学术活动,集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打造城乡共富“智囊团”。对外不断扩大朋友圈,对内持续练好基本功,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首,商学院的教师们积极发挥政府研究和产教融合平台功能,提升团队科研服务和教学能力。

“从乡村品牌建设到直播间建设,从‘新农人’在地培养到新型农商复合型人才输出,从乡村CEO培训到提供决策参考,我们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维度,打造了不同的助农项目。”胡坚达介绍,围绕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仅去年9月刚落地该校的宁波市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就已申报立项5项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基地成员刘晓斌的咨询报告还获得了省、市领导的批示。

“下个月,我们将举办第二届乡村振兴学术论坛,邀请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话如何用城市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地区提供更多资源和机遇。”胡坚达表示,除了持续为乡村输出智库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他们还将一以贯之地把直播间建到田野、把高峰论坛办到乡村、把决策建议提到农民最关切处。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