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 颖
教师之肩,扛的是民族的希望;教师之手,绘的是未来的蓝图。
在之江大地,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浙江教师总人数从1985年的27.7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74.3万人,40年间增长了168.2%,全省教师队伍实现了量质齐升。
从最初的教师“一聘任终身”,身份、编制固化,到现在的教师竞聘择优、能上能下、良性流动,定与动之间,折射出来的是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对浙江来说,这样的变化更是对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上好学”愿望的正面回应。从中小学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到“县管校聘”,再到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一场围绕教师的改革,激发了教师活力,盘活了全省教师资源,让广大教师能够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悉心从教。
放权:激发教师活力
最近,宁波中学正忙着核准岗位空缺数,为即将启动的中高级教师职称自主评聘工作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几年下来,教师职称评聘的程序更加规范、标准更加多元,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过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存在学校缺乏决定权、评审方式科学性不足、指标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又限制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师的积极性。
破题的切口,从一个词入手——“放权”。2017年,省教育厅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文,鼓励地方把一级教师及以下职称评审权下放给学校,实现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提高中小学的用人自主权。2018年,浙江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确定在30所中小学校开展高级教师及以下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试点,打破聘任终身制,进一步扩大中小学的用人自主权。2021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现高级教师及以下教师职称自主评聘全覆盖。
“职称评审权下放到校,不是降低评价标准,而是希望改革过去片面强调资历、学历、论文和课题的倾向,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下功夫,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鼓励试点学校因校制宜设置评审条件,组建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自主评聘学科评议组和评聘委员会,评审过程中突出重师德、重业绩、重能力的政策导向。
宁波中学在建立职称考核项目体系时,提高了评审的针对性,如在制定教学工作实绩考评细则时,突出专业资历、班主任工作年限、指导学生获奖等方面的分数比重,充分考量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则立足职业学校实际,在评审中增加了对教师技能竞赛、校企合作、创新发明等方面的要求,如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挂职研修两个月等。
放,也不是放任不管。浙江编制了《试点学校开展自主评聘工作主要流程》《教师个人在线申报主要流程》等资料,指导试点学校做好评聘工作。为规范评审程序,浙江要求省市两级教育和人力社保部门分级核准职称评审委员会。同时,还要求各校的自主评聘方案向全体教师公开,深入征求意见建议,方案经教育和人力社保部门审核通过后,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公开岗位数量和评聘条件,教师自主申报,相关情况在校内公示。评审全流程在申报系统记录,便于有关部门随机抽查核验。此外,省级教育和人力社保部门每年进行职称自主评聘复审巡查,对发现的问题严肃通报,落实闭环管理。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浙江为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山区海岛县安心任教,在教师职称评审中设立“定向服务岗位”。2022年,梁丽波通过“定向服务岗位”获评正高级教师。她原来是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一年前,为带动当地更多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她来到了莲都区教研室工作,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戴帽下达、人走帽留’的定向服务机制让更多山区海岛县优秀教师有了专业成长的目标。”梁丽波说。
与此同时,浙江各地也在不断创新,推动更多教师自觉追求职业发展。丽水强化教师“誉后管理”,既给待遇,也给平台和压力。该市给在职在岗的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正高级讲师,以及市教学名家、市教学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分别设置了“领雁奖”和“绿谷名教师”考核奖,并制定了详细的奖评考核体系。奖评考核体系既有针对参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要求,也有针对参评教师引领示范的要求。龙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郑爱芬正是“领雁奖”的获得者,她认为,这样的奖评考核体系既激励着自己不断提高业务素养,也鼓励着自己主动带领更多教师专业成长。
流动:盘活教师资源
嘉善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十几年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嘉善遇到了“发展的烦恼”——即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再好,家长仍会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孩子进城读书。“归根结底是城乡教育不均衡,关键还是在师资,尤其是缺少优质师资。”嘉善县教育局党组副书记钟华说。
当时,嘉善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做过一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优质师资城乡共享,城乡孩子享受一样的优质教育,或许就能带来改变。
2010年,事情迎来了转机,嘉善被确定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但作为一项没有标准可以参照的教师流动试点工作,这场改革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参与其中的人都在探索:到底怎样的流动方式能达到预期效果,什么样的制度能保持政策的长期性。
刚性的改革温情地做。嘉善专门成立了教师流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做调研梳理重难点问题,细化落实配套政策。为了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嘉善提出每年流动约10%,5年内使全县义务教育学校50%左右的教师参与流动;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流动,明确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必须有2年至3年的农村任教经历,且对农村教师的多校任教经历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倾斜;为了解除流动教师的后顾之忧,年拨款400万元用于流动教师的奖励培养和交通开销……一项项政策的落地,使得嘉善城区教师掀起了到乡镇学校轮岗交流的热潮,择校热得到缓解。
嘉善遇到的问题也是全省各地的共性问题,嘉善经验也在全省得到推广。2013年,浙江发文扩大改革试点。从201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为乡村学校发展带来了活力,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的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利于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机制障碍,且各地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超编等问题。
为此,2016年,浙江率先在嵊州市和浦江县开展“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
嵊州作为首批“县管校聘”试点单位,至2023年,已顺利完成了3轮“县管校聘”。每开展一轮,均会在前一轮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巧妙用好“温度”和“压力”杠杆。竞聘前,先对全市竞聘教师进行摸底,掌握教师和岗位的匹配程度,再核定编制分配到各校,进行校内竞聘、跨校竞聘和组织调剂。
校内竞聘强化学校聘任选择的自主权,学校可按实际需求设置聘用岗位,对提出岗位竞聘意向的教师,经学校量化考评小组和现场考评小组综合打分择优聘任。校内竞聘结束后,由嵊州市教育体育局组织跨校竞聘。针对竞聘之后仍需要调剂岗位的教师,由市教体局统一作岗位调剂,调剂时,按编制情况,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任教风格和个性特长。此外,各校可选出10%的优秀教师参与直聘,3年内退休人员、孕期哺乳期人员、重病人员、到农村交流满3年教师等也可直聘。
3轮“县管校聘”实行下来,嵊州市剡溪小学党总支书记张小丽明显感觉到,教师的工作动力明显增强了,竞聘上岗与待岗退出机制倒逼教师更加珍惜现有岗位,主动完成岗位职责和学校任务,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尤其是过去最难的任课任职安排,现在变成了轻松的事情。“‘县管校聘’不仅有效缓解了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超编、缺编问题,也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她说。很长一段时间,剡溪小学因没有书法教师,无法正常开设书法课。通过竞聘上岗,学校招到了一名书法教师。如今,学校不仅开设了书法课,书法社团也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欢迎。
2017年,浙江“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扩大至28个县(市、区),到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管校聘”地域、学段和教师改革全覆盖。
在发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和“县管校聘”管理机制作用,有效盘活区域内师资的同时,浙江还通过设立“特设岗位”、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选派“希望之光”专家教育团等方式为基础教育薄弱地区输送优秀教师,推动优质师资配置更加均衡。
厚爱:教师安心从教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关心教师、支持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早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浙江着眼教师实际做加减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做一道道加法——
加的是师德底线。持续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警示宣教的常态化机制,建立教师违规违纪问题公开和通报机制,始终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全面营造清正的教风。
加的是职业获得感。全面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构建了省、市、县、乡、校五级教师表彰体系;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全省90个县(市、区)均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其他学段同步得到保障,持续实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优化教师岗位管理机制,提高中小学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为优秀教师晋升职称预留好足够空间。
……
做一道道减法——
减的是办事流程。专注做好教师职业生涯“一件事”应用场景设计,积极推进“老师,您好!”系统建设,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数据标准,以“需求牵引、应用驱动”为抓手,不断深挖数据潜能、扩大应用场景,实现职称评审、表彰奖励、项目申报遴选等全流程在线,让教师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减的是教师负担。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工作负担,今年将中小学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问题纳入省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重点工作清单和省纪委省监委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项目,扎实推进专项整治,确保各类进校园活动合乎教育规律,让教师回归课堂。
……
40年,一项项举措,宛若一缕缕春风,吹拂心田带来温暖。加法,减法,换来的是师者仁心。放眼全省,除了省级层面出台各项礼遇教师的举措,各地也频频出实招。
杭州全周期贯通、全方位落实各类“优师”礼遇,将新入职教师纳入杭州市人才补贴政策对象范围,落实青年教师专项公共租赁用房政策,开展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星级评定,并分别发放专项绩效奖励。
温州先后出台教师礼遇优待二十条和尊师强教十大举措等,不断优化教师成长发展环境,成立“教师关爱”工程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全域设立困难教师帮扶中心,建立重点人员档案,近两年帮扶困难教师770人次,总金额达725.15万元。
常山办好关键小事,创造条件为教师改善办公设施、休息场所,全县中小学校实现厕所改造提升和母婴休息室建设全覆盖,实施鹊桥信息库、家政义工队等“暖心工程”,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健康体检、农村未婚青年教师租房补贴、边远学校(教学点)教师常态慰问等制度。
如今,全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走出校园、走出浙江,为社会发展贡献教育力量。他们中有的奔赴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等地,开展教育援助工作;有的融入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中,服务乡村、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①长兴县龙山街道中心幼儿园开展“爱上阅读”活动。
(湖州市教育局供图)
②宁波市镇海区贵驷小学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实验。
(宁波市教育局供图)
③暑托期间,缙云县新建小学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在
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近距离观察“太空番茄”。
(本报通讯员 周 萃 摄)
④金华市金东区鞋塘中心幼儿园的自然课堂。
(金华市教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