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19项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落地浙江,推动者和践行者是教师;
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探路者和先行者也是教师;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强省,奋斗者和坚守者还是教师;
……
良校育学,良师育人。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背后,是一支生机勃勃、持久攀登的铸魂育人铁军。
一边把好准入关。越来越多乐教适教的高分考生选择师范专业,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储备起一专多能、交叉复合、全科胜任的“多能之师”。
一边抬高天花板。全职业生涯参与、全生命周期培育,覆盖全省的现代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师教育“攀登计划”不断推进教师个体拔节成长与师资队伍整体提升,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夯实中坚力量。
师范教育向优而行
暑假刚刚入职温岭中学,陈琪将承担新高一的政治课教学任务。本科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英语专业,陈琪在大四时顺利通过选拔,成为浙师大首批推免试点的复合型硕士培养研究生,她选的复合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阶段的学习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这对我在课堂上分析国际政治形势、讲好中外文化差异很有帮助。”
修习双学科核心知识、配置双学科实践导师、开展双学科教学实习……因为综合素质高、学科融合思维能力强,浙师大首批20名推免试点的复合型硕士师范毕业生早早便落实了就业岗位。“首届完整试点的学生也已经顺利通过转段考核,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浙师大教师教育科科长陈菲艳介绍。作为复硕试点的另一种形式,完整试点从高考生中招录,实行6年制本硕衔接培养,“这几年,学校本科录取的最高分几乎都落在复硕专业。”浙师大招生办副主任吕一凡说。
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我省于2020年开展了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复硕”成为卓越教师培养的全新载体,高中学校和师范生都很青睐。供需两旺下,完整试点生源数量充足、质量显著提升。2023年,浙师大试点专业高考平均分超特控线50余分、超其他师范类专业15分;杭州师范大学试点专业高考文化分对应位次号列全省前1万名的有20人。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如果说优质师范生生源壮大了“优秀的人”的底数,那么高水平教师教育则影响着“更优秀的人”的发展高度。为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部呼吁高水平高校积极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教师,于2023年启动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这项计划也被称为“国优计划”。浙江大学是首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首届招收50名“国优计划”研究生。
本科专业限定为理工科,设立严格的面试环节,乐教适教是首要考量。浙大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副处长倪加旎介绍,对于“国优计划”,该校从人才选拔环节开始就抬高标准,立志以服务“国之大者”的信念精心培育“未来教育家”。“主学科的学习仍然摆在首位,同时我们制定了相关学科专业的‘国优计划’特色培养方案,为每门课配置研究生助教,努力做到‘一人一课一方案’。”倪加旎说。
浙大不仅为每个“国优计划”研究生配备主学科导师、教师教育模块学业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推动学校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深度协同合作,还在全省9个地市遴选23所优质中小学校建专项教育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导师、杭州第十四中学党委书记陈利民表示,将用好学校资源,与浙大加强协同育人,努力培养一批既懂得科学研究规律又有深厚教育情怀和扎实教学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支撑这份“优秀”的,是浙江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用于高校师范生培养绩效激励。记者从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了解到,自2018年以来,我省新增师范类国家一流专业64个,完成113个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对1064所教师发展学校开展等级评估,师范类专业生源越来越好。与此同时,省内师范院校针对山区海岛县启动的优秀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进一步拓展了优师培育的服务半径。
景宁畲族自治县接住了这波政策红利。7年培养定向师范生210人,在已入职的118人中,72人获市级以上荣誉、48人担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该县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毛国伟道出了个中关键,景宁从高中3年就开始物色好的苗子,高一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师范专业,高二对有志从教的学生进行师范专项技能介绍,高三引导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加入定向师范生队伍。
除了从源头上保证定向师范生起点优秀,景宁更关注他们大学期间的成长优秀。一边设立“青苗班”,对定向师范生大学4年进行业绩全程跟踪,一边举办定向师范生阶段性学习成果汇报会,分学段开展师范技能比拼晾晒。“我们还会推选景宁本土的学科导师、班主任导师,对定向师范生进行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实践辅导,帮助预备师资茁壮成长。”毛国伟说。
师资培训精准定制
来杭州参加完90学时培训,遂昌育才中学教师赵罗鹏对科学教育项目化教学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因为学校格外重视劳动教育,这次培训他特意选择了科学学科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项目化培训,短短7天收获满满。
教师们不仅能自主选择培训的机构、内容、时间和地点,甚至还能反向给培训机构“开菜单”,这要归功于浙江教师教育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作为较早实现全员培训的省份,浙江也曾受困于补偿性、运动式、“一刀切”的行政指令性培训,项目针对性不够、吸引力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获得感不强。
改革众望所归。2010年,浙江启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改革,教师真实的专业发展诉求被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点单培训、按需施训被提上日程;2014年,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2016年,建立分层分类培训学分制改革;2020年,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改革深化计划;2021年,启动首批中小学教师订单式培训项目268个……浙江率全国之先构建起政府买单、严格准入、质量监控、学分管理的现代教师培训制度。数据显示,过去3年里,全省已开展中小学教师自主选课培训项目班期5万余个,选课教师累计逾316万人次,实施中小学教师订单式培训项目班期1630个;52万余名教师完成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
“体制机制顺畅之后,经过认定的机构可以自主竞争,由此集聚起大量优质师源和优秀导师。”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紧扣课改要求、突出重点领域、按需精准定制,一大批培训项目都开到了教师们的心坎上。
去年7月,金华市金东区实验中学科学教师胡帆现场聆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一堂名为“理解宇宙”的科学课。能从千余名参与“抢课”的全省中小学科学教师中杀出重围,胡帆属实幸运。近年来,科学教育备受重视,金东区实验中学也强调要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胡帆深知肩上担负的重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反思,在‘双减’背景下,我更要加强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此次邀请武向平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魏红祥等科学家走进师训课堂,是“院士进师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的子活动。连续多次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等纳入培训重点项目范畴,浙江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开展科学教育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浙江中小学科学教师专职率已经超过30%,其中理工科背景教师占比超七成,这个数据放在全国都是比较高的。”该负责人介绍说,发挥院士、科学家参与师训的作用,就是要让广大中小学科学教师与院士“面对面”,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成科学思维、理解科学家精神。
除了国培、省培项目,省内师范院校在各地中小学校建成的1000多所教师发展学校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有助于打破师范生职前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壁垒,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职前职后一体化。各师范院校派驻教师发展学校的专家、教授也自觉承担起所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成为他们教科研道路的引路人,除了点对点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个性化培训与指导,还会鼓励他们到高校参加业务进修、学历学位提升和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队伍建设因地施策
“每次研修聚焦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沈老师会带着我们集中研讨、解剖麻雀。”这两年,海盐县百步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们钻研的劲头更足了,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拦路虎”反过来变成专业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2022年年底,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主任沈汉真把名教师工作坊开到了百步中学,围绕新课标颁布后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线上线下联动研修。“竞聘时可是立下过‘军令状’的。”学校提出申请、学科名师自主报名,沈汉真说,在竞聘面试环节,如何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将采取什么措施、工作坊有哪些主张等问题,他经受了来自教育局、嘉兴教育学院、申请学校三方的提问。
变同质化工作室为异质化工作坊,嘉兴将“嘉师成长攀登计划”的重点落在农村学校,面向不同发展阶段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针对校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推出“三名”工作坊,以帮扶学校需求为侧重,主打分层分类、精准服务。
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历史欠账影响,乡村教育长期被视为“洼地”“短板”。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重头戏”“挂心事”。地方统筹下,大量本土优质资源、培训项目、扶持计划等流向乡村学校和教师。因为培训课堂置于乡村学校、培训专家扎根乡村学校、培训内容取自乡村学校,立地研训在切中乡村教育发展问题症结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缓解了工学矛盾。
杭州将市域“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范围扩大为西部五县(市、区),并成立155个名师工作室,领衔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需要下沉山区开展全职服务。宁波针对乡村普通教师发起的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目前已经进行到第3轮,打造了118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建成了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学校、涉农学校的名师乡村工作驿站,重点培养了397名乡村青年骨干教师。
2023年,衢州市县联动推进实施“教师学历攀登计划”,通过报销学费并给予奖补,创设平台鼓励在职教师提升学历。“省里有指标考核、学校有教学压力、老师有成长诉求,师范院校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衢州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处长郑丽芬说,当时全市第一批报名的教师就有263人,报考浙师大的尤其多。
当时,浙师大教育学院教师孙艳超正在江山挂职教育局副局长,发现教师们对于学历提升有着迫切渴望,仅2023年,他便先后20多次组织专家教授团队到江山开展教科研交流、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还积极推动衢州以奖代补助力“教师学历攀登计划”在江山落实落细。江山市教育局组织人事科副科长祝方爱说,除常规奖补外,江山还对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单列考评通道,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提升学历的积极性,当年江山申报同等学力考试的教师有116人,占衢州报名总人数的67.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优化教师管理和师资均衡配置方面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杭州市富阳区将教师常规业务数据自动采集至“成长宝”这个大数据舱,根据学历水平、职称分布等信息,为每个教师智能规划出专属于他们的专业发展道路、精准推送个性化培训课程、持续提供职业发展资源。
基于教师成长主题数据库,温州研制开发了N个使用场景,进一步推进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教师基础数据、评先评优、培养培训和评价考核等数据多跨协同、深度融通,升级描绘教师“数字画像”,赋能驱动教师专业成长。
①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兴秀湖实验学校语文名师马玲芸上示范课。
(本报通讯员 潘琴琴 摄)
②在宁波市开展的乡村教师集体教学活动中,镇海区澥浦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严艳宁执教大班健康课。(本报通讯员 林智超 摄)
③浙江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师范类专场招聘会共设有509个展位,400多家教育单位提供了6025个教师岗位,吸引了2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范生前来应聘。
(本报通讯员 盛议乐 摄)